1933年到1934年,紅軍在與敵人的一系列鬥爭中接連遭遇失敗,這一切與李德的錯誤指揮脫不開關係,這位科班出身的將領太過於機械、教條,不懂變通,結果在戰略上屢出昏招,讓人民武裝蒙受了慘重的損失。
李德是德國人,曾參加過一戰,後來受共產主義思想感召,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在託羅茨基等人的指揮下與白軍作戰,因功屢次獲得升遷。1928年,他進入軍校進修,畢業後被公派到中國當情報官,負責蒐集、整理有關日本的軍情機密。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博古,並被對方聘為中共中央的軍事顧問。
1933年,由於上海的局勢愈發嚴峻,黨中央決定遷往中央蘇區辦公。沒過多久,在王明的支持下,博古取得了最高蘇維埃的領導權,成為黨、軍、政的最高領袖,但他本人對軍事一竅不通,因此便將指揮打仗的事一股腦全部交給李德負責。不可否認的是,李德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理論家,他對於戰役、戰術理論有很深的研究。但實戰與理論相差甚大,李德又過於教條不懂變通,結果導致紅軍在對敵鬥爭中屢屢失利,部隊損失慘重,這也為之後的長征埋下了伏筆。
李德雖然能力平庸,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信仰很堅定,他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忠誠的共產主義者,而且他的性格很開朗,私下裡和同志們相處的很愉快,因此大家對他的印象都還不錯,閒暇時也樂於和他相處。李德當時已經30多歲了,但還是單身一人,黨組織便想著幫他解決一下個人問題,於是指示婦女部幹事李堅貞當一回月老,替他找尋一段良緣。
李堅貞思來想去,覺得肖月華同志很適合,遂直接登門找肖說親。肖月華比較保守,她希望未來另外一半是中國人,這樣共同語言多一些,生活也會更幸福,因此拒絕與李德在一起。但李堅貞並未因此放棄,她三天兩頭做肖月華的工作,最終成功勸服其與李德喜結良緣。
然而,這段婚姻註定是不幸的,肖月華與李德的三觀和生活習慣完全不同,兩人天天鬧摩擦,無時不刻不在爭吵。後來,肖實在受不了了,便向黨組織申請離婚。抗戰爆發後,有許多優秀青年慕名來到延安學習、鬧革命,其中有一位名叫李麗蓮的女同志格外引人關注,她早年曾在十里洋場闖蕩,演過電影和話劇,而且還會唱歌,是個頗有名氣的小明星,
她第一次見李德的時候,主動用英語打招呼,李德頗感震驚,連忙禮貌地回應她,她莞爾一笑,又用德語和李德說了一句“認識你很高興”。這一下子激發了李的好感,在隨後的日子裡,李不由自主開始和這位妙齡佳人套近乎,李麗蓮也熱烈迎合著李德,一來二去,兩人之間的情愫愈加濃重,遂結順理成章結為男女朋友。
1938年,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原本李德打算一直居留中國,與妻子相守到老,但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1939年,共產國際發來一紙調令,要求他火速回莫斯科述職。他割捨不下李麗蓮,想要帶其一起去蘇聯,可李麗蓮沒有護照,沒辦法跟他走,兩人只好忍痛分別,自此之後再沒有見過面。
值得一提的是,肖月華與李德育有一個孩子,兩人離婚後,肖帶著孩子獨自生活,有人曾提議讓她再婚,但她委婉拒絕了這番好意,堅持隻身度日。建國後,她被安排到湖南省政府工作,1960年重回部隊,並受領大校軍銜,1982年,經由總政部批准,她宣告退休,次年因病於廣州去世。
而李麗蓮後來一直在文藝崗位上奮戰,解放戰爭時一位編劇再婚,新中國建立後,她被調到婦女兒童工作部任職,同時還在外聯部兼任高幹,60年代初,她患上了重病,無力再繼續履職,遂申請離休,1965年,她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時年51歲。
再說李德,他到了莫斯科之後,受到了長達數年的隔離審查,共產國際對於他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很是不滿,一再要求他做出檢討。直至40年代初他方才獲得釋放,並重新回到蘇聯紅軍中工作,二戰結束後,他被安排到高校當教師,後來又被委派到東德做編輯,餘生他沒有再婚配,自始至終一個人生活,1974年,他病逝於住處,時年73歲,有關他的是是非非與爭議也就此隨風而去,是非成敗後世會有一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