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評註——吳又可溫病禁黃連論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作者簡介

張思超,醫學博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健康管理學”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核心課程《溫病學》課程聯盟副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系主任、溫病教研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9項。出版著作及教材30餘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溫病條辨》評註
——吳又可溫病禁黃連論

【原文】

唐宋以來,治溫熱病者,初用辛溫發表,見病不為藥衰,則恣用苦寒,大隊芩、連、知、柏,愈服愈燥,河間且犯此弊。蓋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氣化火,反見齒板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極而似水也。吳又可非之誠是,但又不識苦寒化燥之理,以為黃連守而不走,大黃走而不守。夫黃連不可輕用,大黃與黃連同一苦寒藥,迅利於黃連百倍,反可輕用哉?餘用普濟消毒飲於溫病初起,必去芩、連,畏其入裡而犯中下焦也。於應用芩、連方內,必大隊甘寒以監之,但令清熱化陰,不令化燥。如陽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證,於酒客便溏頻數者,則重用之。溼溫門則不惟不忌芩、連,仍重賴之,蓋欲其化燥也。語云:藥用當而通神。醫者之於藥,何好何惡,惟當之是求。

【評註】

吳又可在《溫疫論•妄投寒涼藥論》中批評了當時醫生輕視辨證,見熱即投寒涼藥所造成的弊害,並以黃連、大黃為例,分析了兩藥性味、作用的不同點。


吳又可指出“黃連守而不走,大黃走而不守”,認為大黃可用而黃連不可用,吳鞠通對此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既然都是苦寒藥,無適應證則均不可輕用,否則易苦寒化燥,傷陰敗胃,尤其是多味苦寒藥,如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同施,更易導致寒涼冰遏,愈服愈燥。


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論述了多科恣用苦寒藥的弊病,如“眼科恣用發表苦寒論”“外科恣用苦寒論”“痘科恣用苦寒論”等。

在苦寒藥的應用中,加入甘寒藥,如生地黃、麥冬、天花粉等以監之,起到“但令清熱化陰,不令化燥”的目的,是運用苦寒藥的常用對策。


吳氏雖然反對使用苦寒藥,但提出以下病證可以運用。

①陽亢不寐病證。苦寒可直折心火之亢,使心神不被熱擾,如黃連清心火等。

②火腑不通病證。心和小腸相表裡,小腸火腑有熱,出現小便赤、澀、熱、痛者,可用黃連、黃柏、梔子等清心瀉小腸。

③酒客便溏頻數之人。酒為溼熱之最,長期飲酒之人,溼熱較重,苦寒藥物既能清熱,又能燥溼,酒客便溏,溼熱滯腸,苦寒藥更易重用。

④溼溫門。溼熱之邪引起的溼溫病,不但不忌苦寒之黃芩、黃連等,反而需重用以燥溼。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溫病條辨評註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思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