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難治的“貧血”,需從“脾腎”論治

導讀:今天學習裴正學先生“壯陽升白,養陰升板,補氣養血升紅”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經驗。

業師裴正學教授系國內著名的中西醫結合專家,幼承庭訓,博綜岐黃,於血液病,尤為精專,茲將其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之經驗總結如下。

 辨病辨證合參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幹細胞、造血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屬中醫“虛勞”、“虛損”、“血虛”、“血證”等範疇。

裴師認為,在諸多病因中,先天不足、藥毒、疫毒為其主要病因;虛損雖在脾腎二髒,但病位卻在骨髓,髓腔空虛,氣血難以化生是其主要病機。

疾病發展為虛、勞、損、極連續過程,外在表現為氣血陰陽虛極。

因其病位在骨髓,且以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徵,故辨病主要辨別骨髓及末梢血象中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並以此作為臨證擬方的主要依據。

與血液系統其他疾病相對而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及療效標準明確,治療上的緩解指標清楚,檢驗的方法比較方便等,都為辨病論治增添了科學依據,也是突破再生障礙性貧血防治難關的有利條件。

又因其病變主要涉及脾腎兩髒,外在表現主要為氣血陰陽虛極,故辨別脾腎氣血陰陽虛、勞、損、極孰重孰輕是辨證論治的主要內容。

西醫辨病的長處在於能夠從微觀上注意到病原的致病性和局部反應,中醫辨證的長處在於能夠從宏觀上注意到機體的統一性和全身反應。

單一的辨病論治或單一的辨證論治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病原觀與機體反應觀相結合、整體觀與局部觀相結合,才有利於全面掌握病情,提高療效。

鑑於此,裴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提出了“壯陽升白,養陰升板,補氣養血升紅”的樸素概念,驗之臨床,輒可取效。

提升白細胞多用肉桂、附片、苦參、黨參、補骨脂、雞血藤、黃芪、西洋參、小茴香等;

提升血小板多用玉竹、黃精、大棗、生地、阿膠、龜板膠、連翹、土大黃等;

提升紅細胞多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太子參、人參須、黨參、黃芪、何首烏、山萸肉、龍眼肉、雞血藤、女貞子、旱蓮草等。

 健脾補腎權變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腎生骨髓”。《靈樞·決氣》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基於以上論述,裴師提出腎主骨髓、脾主末梢的概念,認為骨髓漸成於胎中,末梢之血萌動於產後。

欲使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之骨髓象獲得改善,當從補腎著眼,體會到六味地黃湯確能調節骨髓造血功能,其中山萸肉用量大至30g,作用似明顯。

欲使末梢血象獲得改善,當以健脾益氣為主,首選歸脾湯,方中龍眼肉用量大至30g,則療效更佳。

健脾與補腎孰輕孰重,當以臨床辨證為依據。

一般而言,小兒及青壯年患者,元氣多未虧損,應以健脾為主,補腎為輔老年患者,元氣大多虧虛,則以補腎為主,健脾為輔。

且新病重健脾,久病重補腎,健脾補腎權變,較單純健脾或補腎可明顯提高療效。

同時,裴師還遵明代綺石“有形之血難以驟生,無形之氣須當急補”及《內經》陰陽互根之旨,養血勿忘益氣,益氣不忘養血;溫陽兼顧養陰,養陰顧及溫陽;急性者急固元陽以治標,慢性者健脾補腎以固本,以期氣血雙補,陰陽相濟而取效。

補氣藥中首選太子參,裴師謂“此物味淡氣雄,可入血分”。其次是吉林參、北沙參、黨參、黃芪等。其中吉林參價昂,以人參須代之,裴師謂“須者形尖氣銳,徑入血分”。

又因氣為陽之根,氣虛既久,必致陽虛,故在補氣藥中,輒加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沙苑子等壯陽之品,每能相得益彰。經濟條件允許者,配合鹿茸3g極細末沖服則效更佳。

 扶正祛邪相兼 

益氣健脾與補腎壯陽為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固本之大法,但由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基本病理機制在於骨髓多能造血幹細胞及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的改變,故在疾病過程中常見瘀血及易出現感染髮熱、出血等證候。

瘀血既可作為發病原因,又可在病變過程中產生。瘀血停滯體內,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敗血不去,新血不生;氣血虧虛日久,因虛生瘀,則加重血虛,引發出血。

故臨床上除見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的表現之外,尚有瘀血內阻的見證。

對此,裴師臨證時常在健脾補腎的基礎上,加入當歸、雞血藤、丹參、赤芍、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同時沖服破血逐瘀的水蛭粉10g,則能增加患者之恢復速度,促進疾病向愈。

然當出現感染髮熱、出血等證候時,往往病情較急,多見一派內火熾盛、熱迫血行之表現。此時除氣虛不攝者用健脾益氣攝血法為主之外,裴師力主瀉火涼血以急則治其標,認為三黃瀉心湯乃再生障礙性貧血瀉火、止血之首方。

此方一派苦寒,直折實火,寓止血於瀉火之中,輒加生地20g,意在涼血,使其止血之力更大;加生石膏30~60g,使其瀉火之力更強。

同時提出“緩則健脾補腎,急則瀉火涼血”的經驗,以扶正不忘祛邪,標本兼顧,故而療效顯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