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漫畫歌謠集》與大後方的戰時宣傳

《抗戰漫畫歌謠集》與大後方的戰時宣傳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4991字 | 閱讀需11分鐘

引言:

文章以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出版的《抗戰漫畫歌謠集》為例,探討了全面抗戰期間歌謠與漫畫戰時宣傳的具體情況。《抗戰漫畫歌謠集》以抗日救國為宣傳出發點,堅持宣傳面向廣大群眾,《抗戰漫畫歌謠集》圖像宣傳與文字宣傳相結合,且其歌謠、漫畫都具有生動通俗,貼合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特點,廣大民眾容易宣傳產生情感認同,對消除民眾抗戰悲觀情緒,警示民眾莫當漢奸,動員民眾參軍,構建民眾國家認同與呼籲民眾規範日常生活支援抗戰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時期漫畫歌謠宣傳的興起


二十世紀的美國傳播學者曾經在著作《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中指出:“它(指宣傳)僅指以重要的符號,或者,更具體一點但欠準確地說,就是以消息、謠言、報道、圖片和其他種種社會傳播方式來控制意見的做法。”戰時宣傳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在抗戰中的中國也沒有被忽視。


抗戰時期的漫畫宣傳在所有宣傳媒介中處於重要地位。由於當時國民文化素質及受教育程度較低,讀書人大多限於識字和知理層面,一般百姓生活很國情瞭解更少,對日寇作為異族“他者”缺乏深度認知。提升廣大民眾的覺悟,激發民眾愛國熱情成為戰時宣傳的重要任務。而在群眾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下,漫畫由於具有其他宣傳媒介難以替代宣傳功效,加之作為一種任何國人都能一望而知的圖像方式,由是成為重要宣傳工具。抗戰時期,適應民族救亡形勢的漫畫在一大批愛國美術工作者的努力創造下得到蓬勃發展,美術工作者以救國為己任,畫家們組成各種宣傳隊、工作團,奔赴抗戰前線後方,用畫筆喚起民眾,鼓舞士氣,歌頌抗戰將士,揭露侵略者罪過,藝術創作伴隨著思想感情的變化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繁榮,在動員、宣傳抗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歌謠是民國時期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深得普通民眾喜愛。抗戰時期,歌謠在大後方極為流行,是為重要的抗戰宣傳工具。抗戰大後方對歌謠的重視體現在報刊雜誌刊載歌謠的情況,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等抗戰大後方都出版過與抗戰有關的歌謠集,包括《大公報》、《國民公報》等上千種報紙、期刊及書籍,另有專門的歌謠集,如1941年成都市民教館出版的《抗戰漫畫歌謠集》等。


《抗戰漫畫歌謠集》的內容及特點


《抗戰漫畫歌謠集》(以下簡稱《歌謠集》)來源於網站“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該書於1941年1月1日由成都市民教館編輯出版,主要面向大後方的民眾。《歌謠集》全書共48頁,該書插畫均為通過版畫呈現出來的漫畫,其封面為蔣介石黑白版畫頭像,封面左側配有“抗戰漫畫歌謠集”幾個隸書字體。封面下方為《歌謠集》的出版地點與出版時間,時間的紀年方式為民國紀年,其標明的時間為“二十九年元旦”(即1941年),《歌謠集》第一二頁分別是孫中山先生“總理遺像”與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林主席”像。



《抗戰漫畫歌謠集》封面,畫像上的人物為蔣介石,封面中還標有出版單位“成都市民教館”與出版時間“民國二十九年元旦”。

(圖源網站:“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下同。)


《抗戰漫畫歌謠集》上的孫中山像


作為一本“漫畫歌謠集”,漫畫與歌謠是本集的主要內容。《歌謠集》從第三頁開始進入主體部分,本集歌謠句子多為七言,也間有三言四言的句子,歌謠句子押韻,富有音韻美,便於民眾吟詠。歌謠語言生動通俗,注意將民眾日常生活與軍事活動聯繫起來,使得一般受眾比較容易接受,也會起到對普通民眾號召動員的作用,如“秋風起,葉兒黃,割谷碾米做軍糧,我即吃飽去打仗,猶如猛虎下山崗”,將“割谷碾米”等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活動與保家衛國聯繫起來。大多數歌謠配有生動誇張的版畫。《歌謠集》的版畫題材多樣,元素豐富,人物刻畫引人注目,突出抗戰軍人的高大形象,也會勾勒出日本侵略者醜陋可恨,厭戰情緒高漲的形象。《歌謠集》中的漫畫場景描繪精彩,出現過抗戰民眾,愛國軍官,日寇漢奸等與抗日戰爭有關的各種人物,也不乏中日軍機交戰,中國軍隊行軍等戰爭場面的呈現。


圖中的歌謠為“秋風起,葉兒黃,割谷碾米做軍糧,我即吃飽去打仗,猶如猛虎下山崗”


《抗戰漫畫歌謠集》的政治宣傳


抗戰時期,中日在宣傳陣線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除了軍事侵略外, 同樣重視利用思想文化征服中國人心,通過漫畫、歌謠等各種方式來破除日軍宣傳成為當時文化界的重要責任。同時,加強宣傳也有利於振奮民眾士氣,更好地動員民眾投身抗日戰爭,為抗戰勝利奠定重要基礎。《歌謠集》作為戰時大後方出版的宣傳書物,也成為對民眾的進行抗戰宣傳的重要媒介。《歌謠集》的政治宣傳主要分為以下若干方面:

(一)消除民眾對戰局的悲觀情緒,揭示日軍好戰必亡的必然結果。

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接連失手,大片國土淪陷,正面戰場一度呈現出接連戰敗的頹勢,大後方流傳起了“失敗論”,不少民眾流露出濃厚的悲觀氣氛。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談到,有個湖南的學生寫信給他,當給鄉下農民做宣傳工作,時不時會聽到“中國打不贏,會亡”的聲音(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41頁),可見當時民眾中間傾向戰敗的悲觀氣氛之濃厚。想要改變民眾的悲觀心態,需要向民眾宣傳日本帝國主義必會在戰爭泥潭中滅亡的道理,從而消除民眾心中對日軍的恐懼。《歌謠集》第25頁中寫道“日本鬼子太兇狠,一口想把中國吞。誰知不慎把腳失,連人帶馬滾泥坑,愈陷愈深沉。眼見泥淹頸,可憐白白喪了身。”。配畫則描繪了一個日本軍人頭以下的部分都淹沒水裡,水上則寫著“中國”二字,歌謠和漫畫用通俗的方式向民眾宣傳了日軍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上必然會失敗的道理,對消除瀰漫在民眾中間的悲觀戰敗論有重要意義。第45頁中寫道“東洋兵卒多反戰,不幫軍閥把命拼”,《歌謠集》向民眾塑造了反戰厭戰,士氣低下的日本軍人形象,同樣可以起到振奮民眾士氣的作用。


1-4圖中的歌謠為“正月裡來是新春,中國戰士更齊心;東洋兵卒多反戰,不幫軍閥把命拼”


(二)警示民眾莫當漢奸。


近代以來,中國長期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軍閥割據山頭林立,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民眾對國家缺乏認同感,國家觀念淡薄.而地域觀念很強,抗戰時期大量漢奸出現,甚至汪精衛等高官也接連投敵賣國。《歌謠集》用了大量篇幅來警示民眾莫當漢奸,通過歌謠與漫畫描繪漢奸的醜陋形象,告知民眾漢奸最後悲慘的結局達到宣傳的目的。如37頁中“身家性命難保全,留個臭名萬萬年”,配畫是一漢奸雙手被反綁,三個穿軍服的中國軍人對其進行審判。38頁的配畫中描繪了汪精衛與秦檜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汪精衛,與秦檜,今古兩個大漢奸,賣國求榮不要臉”,《歌謠集》引導民眾將汪精衛與秦檜聯繫起來,秦檜作為家喻戶曉的大奸臣,使得汪精衛賣國求榮的醜陋形象更通俗地展現在民眾面前,使得民眾內心進一步生髮出對漢奸的厭惡,對民眾選擇拒當漢奸有重要促進作用。


1-5《抗戰漫畫歌謠集》巧妙將汪精衛與秦檜聯繫起來


(三)動員民眾積極參軍,保家衛國。


全面抗戰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中日軍隊爆發了多次會戰,由於戰爭烈度空前,加之中國軍隊訓練,武器裝備遠遜於日軍,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產生了大量減員,亟需廣泛動員民眾參軍。兵役宣傳是做好兵役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是動員適齡青年應徵的有效手段,也是確保完成兵役任務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而兵役宣傳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著兵役動員的成敗。《歌謠集》中便有大量篇幅與宣傳號召民眾從軍有關,有的歌謠直接號召民眾參軍抗敵,如“太平年呀,太平年,太平年來,樂無邊,要打鬼子努力幹,不打永無太平年”,“兄妹雙雙插黃秧,兄插左行妹右行,鬼子打來無秧種,殺了鬼子再種秧。”,有的歌謠則以壯年男子的父母、心上人或妹妹的口吻鼓勵其積極參軍,使得宣傳受眾較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使之更易接受宣傳動員。“今朝就把鋤頭放,提起刀槍上戰場,隨他鬼子來多少,包他個個見閻王。”,配圖則是男子告別妻子上戰場;“楊柳葉兒青又青,妹做看護哥當兵,假若你們掛了彩,奴來看護也方心。”;“楊柳葉兒青又青,老父教丁去從軍,人活千年亦是死,戰死沙場有名聲。”;“送兒送到五里亭,雙親有言兒細聽,衛國保家休怕苦,不打勝仗不回程。”等,都是直接發起對愛國青年發起動員號召。


1-6“人活千年亦是死,戰死沙場有名聲”


除此之外,《歌謠集》還塑造了抗戰軍人光輝高大的形象,歌頌了抗戰軍人保家衛國的事蹟,並以此激發愛國群眾的家國情懷,從側面達到動員民眾積極投身抗敵的效果。“中國飛機威風顯,一鼓作氣衛上天,耳聽機聲波波響,日機打得冒煙煙。”,配圖則是塗有“青天白日”的中國軍機擊落日本飛機;“旗兒飄,旗兒飄,旗兒下面千把刀,前仆後繼不怕死,保衛祖國莫辭勞。”歌謠描繪了中國軍隊進攻前的場景,並以“前仆後繼不怕死,保衛祖國莫辭勞”一句表明抗日軍人保家衛國的心志,會使得愛國民眾產生感動與敬佩的感情之外生髮從軍報國的意願。


1-7漫畫描繪了中國軍機擊落日本軍機的場景


四)號召民眾服從政府號令,呼籲民眾日常生活上支援抗戰。


並非所有民眾都可以直接投身軍隊到一線抗戰,但是後方的民眾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抗戰做出一份貢獻。普通民眾服從政府有關號令,並以此規範日常生活,同樣可以為抗戰作出貢獻。《歌謠集》便將宣傳著力於構築民眾對國民政府的認同,並在此基礎上號召民眾服從政府號令,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為抗戰作出貢獻。如第4頁中“我總理,我主義!全國奉行志不移!”,配圖則是幾個男子手持書本,書本寫著“三民主義”“民族”等字;第5頁“愛黨國,守法規,民族利益不可違”,配圖是幾個抗戰軍人向當時的中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敬禮等,都是《歌謠集》向民眾宣傳三民主義思想與國家觀念,從而構築民眾的政府認同。

總的來說,《歌謠集》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支援抗戰主要分為以下若干方面:不為敵人提供便利,“敵深入,路不明,大家不可去指引”“軍機情,貴秘密,不與敵奸探消息”“敵軍來,買柴米,不賣與他便餓死”;生活節儉減少浪費,“前方將士全武裝,後方小姐穿舞裝,想一想,不應當,快快節約濟前方。”;動員民眾加緊生產,“後方加緊來生產,才有力量打東洋”。


1-8圖中的歌謠為“前方將士全武裝,後方小姐穿舞裝,想一想,不應當,快快節約濟前方!”,《抗戰漫畫歌謠集》旨在藉此呼籲後方民眾生活節儉,支援前方抗戰


值得一提的是,《歌謠集》尤為強調呼籲民眾抵制偽幣日貨。抗戰時期,日本為了擾亂國民政府貨幣秩序在淪陷區發行各類偽幣,戰爭各方利用貨幣達到自身目的,偽造貨幣的廣泛流通使得原本混亂的金融秩序變得更加複雜。在日本發動貨幣戰的情況下,動員民眾拒絕抵制偽幣對打贏貨幣戰有關鍵作用。《歌謠集》中注重向民眾揭露敵人貨幣是服務於侵華活動的“偽幣”,並引導民眾拒絕使用,如第8頁中“敵奸幣,是偽票,大家拒用燒燬掉”,配圖則是一個男子手持印著“日本銀行 1元”“偽鈔”的紙張放在蠟燭上燒掉。另外,抗戰時期,日本大肆向大後方走私各種奢侈消費品與毒品,該舉動意圖乃藉此摧毀中國的抗戰經濟體系,使中國無力繼續抗戰,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為了應對日本的日貨傾銷,必須發動民眾抵制日貨,《歌謠集》第9頁中“用國貨,倡土產,東洋仇貨不可買!”,便是號召民眾抵制日貨的有力宣傳。《歌謠集》向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有利於提升民眾拒絕購置日本商品的主動性,對打贏日本發動的經濟戰具有重要意義。

小結


《抗戰漫畫歌謠集》將圖像與文字相結合,將抗戰的宏大時代主題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民眾喜聞樂見的版畫與通俗易懂的歌謠進行抗戰宣傳,對提升宣傳效能,使得宣傳可以更進一步深入大後方群眾的心,對更好地做好大後方地區的宣傳工作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在宣傳內容上,《歌謠集》將抗戰與民眾聯繫起來,將國家存亡與民眾的自覺行動聯繫起來。《歌謠集》通過輿論宣傳構建政府認同與國家認同,向民眾普及可以有利於國家的個人之舉動,向民眾揭露日軍好戰必亡的真面目,積極宣揚中國軍隊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極力引導民眾從事各種有利於抗戰的活動。


總之,《歌謠集》整篇都始終以“救亡圖存”為宣傳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始終堅持宣傳面向廣大民眾,始終堅持輿論宣傳面向抗戰的現實需要。通過有力宣傳,《歌謠集》推動了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大後方的鞏固建設,動員大後方民眾參軍衛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為促進抗戰勝利的到來發揮了輿論宣傳與文化界應負的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