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長安“結盟” 將會在這些地方實現互補

吉利、長安“結盟” 將會在這些地方實現互補

5月9日,吉利控股與長安汽車官宣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一家是央企龍頭,一家是民營巨頭,兩者在汽車領域中表現都非常優秀,如今更是佔據自主品牌TO2和TO3的位置,所以兩者的合作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不過在汽車領域中,央企+民企的新型合作模式並不常見,過往基本上是民企+民企,或是央企+央企的合作模式。

特別是長安和吉利在幾個月前還在為某新車設計事件劍拔弩張,甚至連律師函這玩意都整出來了,網友們都覺得兩者已經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結果轉頭兩者就組了個“CP”,整個事件頗為魔幻。

這也讓眾多網友疑惑,雙方怎麼就突然和好了?雙方又會在哪些領域進行合作呢?以及這種央企+民企的合作模式是否能夠長久。

關於和好這個問題,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平臺上表示稱,“小風波不影響大格局大方向,前面因為雙方工作層面溝通不及時產生誤解,經過網絡放大後給業界帶來誤導,凸顯了充分溝通與互動的重要性。未來雙方將加強緊密溝通,實現優勢互補、共贏未來。”

合作方向

關於雙方會在哪些領域進行合作這個問題,官方介紹中講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動力、海外拓展、出行等產業生態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向上,為用戶創造更加美好的消費出行體驗,助力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據瞭解,在新能源領域,雙方將就電芯、充換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新能源產業佈局進行合作。

據出行局瞭解,長安和吉利都沒有自己的電芯技術,都是靠寧德時代,而比亞迪、長城這兩個強力競爭對手在電池方面已經有著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如今的電芯對應著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這種關乎命脈的東西,車企自己不會一直讓它人握住。

在充換電方面,吉利的換電品牌睿藍正好在重慶,而重慶正是長安的大本營,在與長安進行合作後,雙方或許能在重慶對充換電技術進行更大的拓展。

在智能化領域,雙方將圍繞芯片、操作系統、車機互聯、高精地圖、自動駕駛等展開合作。重點說一下智能化領域,長安近兩年在智能化層面略顯落後,阿維塔11的智能化更多也是來自於華為,而吉利則不同,通過億咖通成長以及收購魅族的加成,吉利在智能化層面更加深入。雙方如果合作,不僅能實現魅族Flyme Auto的進一步輸出,形成規模化優勢。同時雙方也能在智駕領域集中資源,平攤成本來和新勢力競爭。

此外,雙方還將共同開展動力平臺、動力技術的合作,探討海外發展、出行生態的合作共享,並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碳交易等領域展開合作,共享前瞻技術應用發展。

動力平臺和動力技術上,吉利花費多年時間研究出來雷神混動3DHT Pro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市場反響上並不算好。長安的智電iDD技術同樣如此,雙方合作或許能在技術落地以及技術升級上實現新的突破。

最後海外和出行生態方向,兩者用上了合作共享一詞,說明在這兩點上的合作要比前面幾點更加深入。海外發展方面,長安在歐洲有一定佈局,而吉利在東南亞有一定佈局,兩者可以進行互補。出行生態方面,吉利有曹操出行,長安有T3出行,雙方在出行市場上的份額都不算多,此前被滴滴壓制,如今高德等聚合平臺的誕生,更是擠壓了兩者的生存空間,在出行生態方面的合作或許能讓雙方的出行平臺迎來新的出路。

為什麼合作?

長安和吉利的合作雖然出乎意料,但卻合理。

長安、吉利是兩家極具代表性的龍頭車企,在市場上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在燃油車時代,長安和吉利在自主品牌第一的位置上更是爭奪多年,兩者誰也不服誰。

但在新能源時代,兩者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長安、吉利當前面臨的挑戰都是市場競爭加劇、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問題,雙方的戰略目標同樣相似,因此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向上,為用戶創造更加美好的消費出行體驗。這或許也是雙方在中國品牌日前夕簽訂合作的最大原因。

同時兩者合作互補性強。長安和吉利在新能源、智能化、海外拓展、出行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和合作基礎,雙方可以在這些領域探索更深入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在前面的合作項目上也有提到。

如今的長安和吉利就如同三國時期的吳蜀,兩者的合作就像是吳蜀聯盟。吳國和蜀國聯手抗擊的是魏國,而長安和吉利聯手抗擊的是誰呢?縱觀中國市場,唯有比亞迪了。

長安和吉利的合作對於整個汽車行業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只要保持合理的合作節奏和發展方向,整個中國的行業格局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接下來就讓我們期待雙方接下來的動向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