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高閣(前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是唐代詩人李賀所作《南園十三首》 中的四句詩,氣勢磅礴,堪稱千古名句。這 四句詩體現出李賀的胸懷抱負和他對凌煙 閣的敬仰。豈止是李賀,從唐代以後,“凌 煙閣”三個字就是中國人心目中“建功立 業”的代名詞。那麼凌煙閣究竟有哪些故事, 值得它被人如此推崇?
凌煙閣是唐代長安城太極宮中的一座 建築,“閣”就是一座高樓。貞觀十七年 (643)二月,李世民下令為二十四位功臣 作畫像,執筆者不是別人,正是唐代著名 大畫家閻立本。凌煙閣的閣名是著名書法 家褚遂良書寫的。這些畫像掛在凌煙閣內, 供人瞻仰。這是秉承了漢代在麒麟閣、雲臺為功臣作畫像來表彰的傳統。
凌煙閣是唐太宗所建,但是其後的唐代皇帝也把為自己那 個時代的功臣作的畫像掛在裡面,這些皇帝包括代宗、德宗、 宣宗、昭宗。最後畫像得以入凌煙閣的功臣總數有百位以上。 凌煙閣裡的畫像貫穿了初唐、中唐、晚唐,觀瞻這些畫像,就 是閱讀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
題名凌煙閣首要的目的自然是表彰功臣,這也是歷史的共識,但是除此之外,每個皇帝使用凌煙閣也都有自己的用意。
我們依次來看一下。第一個皇帝:唐太宗。太宗是使用凌 煙閣表彰功臣的第一個皇帝,所以我們把他作為重點加以分析。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了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 的名單: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 尉遲敬德、李靖、蕭 、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 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 唐儉、李 、秦叔寶;同時也記載了唐太宗發佈的《圖功臣像 於凌煙閣詔》,說這二十四功臣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綢繆帷帳,經綸霸圖”,“綢繆”指的是預先做準備, 圖謀霸業,也就是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第二種是“學綜經籍,德範光茂”,指的是學識超凡,德行 高尚。
第三種是“竭力義旗,委質藩邸”,指的是當年在秦王府跟 隨著他的那些人。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前是秦王,“藩邸”一詞 指的是秦王府。
第四種是“受脤廟堂,闢土方面”,也就是說在太宗上臺後 聽命於太宗開疆拓土的。
為什麼要“圖像凌煙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幾個。
第一個原因:表彰功臣,獎掖後進。
太宗是個非常重視人才的人,當皇帝二十餘年不斷髮掘人 才。表彰老功臣,無疑是為了給年輕人樹立榜樣,正如他在詔 書中所說的:“庶念功之懷,無謝於前載;旌賢之義,永貽於後昆。” 其用意明瞭。
第二個原因:英雄遲暮,追念已逝年華。
選擇此時圖功臣像於凌煙閣與一個人的死有關,誰?魏徵。 魏徵在這一年的正月去世了,二月李世民就開始建凌煙閣,那 麼就有理由說這是李世民感慨自己的這批忠臣逐漸老去,甚至 去世者也有不少了(當時二十四人中已經有十人去世了)。有的 人是積勞成疾,有的人是在戰場上受創成疾,太宗本人也已經 步入晚年了。想當年,叱吒風雲、氣吞萬里如虎的謀臣猛將們 現在已經逐漸凋零,人老了就愛回憶過去,估計太宗也未能免俗。
第三個原因:加強宣傳攻勢,宣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請注意,詔書裡是把“建國”放在首位的,這是太宗刻意 想要傳遞給大家的信息,即這些跟隨他的人都是建國的功臣, 那麼他的目的達到了嗎?顯然達到了,比如唐朝天寶年間錢起 的《圖畫功臣賦》就曾經這樣說:“先帝之革隋也,應歸運而大 義舉,獲仁人而鴻業集。及乎計伐錄功,日不暇給,寶玉不足 以勸賞,故茅土是封;鐘鼎不足以昭宣,故圖贊是緝。傳厥象於繪事,壯崇臺於天邑。”唐後期劉肅《大唐新語·褒錫》:“貞 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類似的例子非常多, 看來後來的唐人已經普遍認可了這種說法。現在一提“凌煙閣”, 都認為是用來表彰建國功臣的,這就是太宗要的效果。
這些人都是建國功臣嗎?誠然,其中的確有很多人參與了 隋末唐初的建國戰爭,可是除此之外還另有玄機。他所確立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與其說是建國功臣,不如說是玄武門事變 功臣。這裡面,直接參與玄武門事變者有十二人,包括長孫無忌、 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長孫順德、 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秦叔寶。在玄武門事變前就通過氣, 至少不反對李世民的有三人,包括李靖、蕭 、李 。配合玄 武門事變,在洛陽執行收買豪傑任務者一人——張亮。雖未直 接參與玄武門事變,但是屬於秦王府重要成員的有五人,即劉 弘基、殷開山、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原屬太子李建成集團, 事變後被太宗收服的一人——魏徵。如此看來與玄武門事變無 直接關係者只有二人,即駙馬柴紹和宗室李孝恭。而在詔書裡, 唐太宗可說這些人首先是建國有功。比如凌煙閣第一功臣是長 孫無忌,後面會提到,長孫無忌在建國戰爭中作用並不大,玄武門事變才是他的主要功勳。而真正的建國功臣,如宇文士及、 裴寂、劉文靜等,卻沒有被列入凌煙閣中,太宗在故意混淆建 國功臣和自己的親信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比如宇文士及:他在隋朝是駙馬,和李淵共事時與其關係 特別好。當時隋煬帝已經把國家折騰得差不多了,宇文士及與李淵之間就有過一番秘密的商議——舉兵推翻隋煬帝。後來李 淵果然在太原舉兵,宇文士及投奔李淵,李淵對建國功臣裴寂、 劉文靜說:“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 後。”(《舊唐書·宇文士及傳》)也就是說這是鼓動李淵奪取天 下的第一人。可他不是太宗的人,所以沒能進入凌煙閣。
再例如裴寂和劉文靜:這兩個人應該算得上是太原起兵最 主要的謀劃者,關於他們後面會有專題。從勸說李淵到最後的 組織、指揮,這兩個人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建國後,裴寂成 了李淵的左膀右臂,位列群臣第一。而劉文靜最初為何沒能進 入凌煙閣?此人與李世民關係更親近一些,但是因為嫉妒裴寂 的地位,最終獲罪,被高祖李淵殺了,而此事也被看作高祖與 李世民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這兩個功臣一開始沒能進入凌煙 閣,各有各的原因。裴寂是高祖李淵的紅人,李世民自然不願 意把他列入。劉文靜是高祖李淵殺的,高祖去世不到十年,就 把劉文靜列入凌煙閣,這不等於在天下人面前否定高祖?玄武 門事變後,太宗最怕人說他不孝,所以不便將劉文靜列入凌煙閣。
太宗就是這樣成功地用圖功臣像於凌煙閣的方式向天下宣 揚了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說,高聳的凌煙閣不僅標誌著唐朝開 國叱吒風雲的歷史,也顯示著帝王的心機。
再來看一下唐代宗圖功臣像於凌煙閣的動機。 貞觀十七年之後一百餘年,凌煙閣裡再沒有大的舉動。該 階段唐朝總的來說處於相對和平的時代,國力也在穩步上升。 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這一切,這一場大戰亂致使國力由盛轉衰,同時也誕生出一大批平定叛亂的英雄人物。怎麼表彰他們, 除了封官許願,代宗又想到了凌煙閣;代宗朝兩次圖功臣像於凌煙閣。
當時的皇子、未來的唐德宗李適,以及大將郭子儀、李光弼、 僕固懷恩等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不過裡面也有些人耐人 尋味,比如薛嵩、田承嗣等,他們本身是安史叛軍成員,最終 舉地投降官軍。雖然歸降,但是這些人仍然握有軍隊和實權, 所以代宗把他們列入凌煙閣,純粹是為了籠絡人心。這些人也 是後來藩鎮割據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宦官程元振和魚朝恩。唐朝後期政治上的 一大弊端就是宦官專權,宦官逐步控制了朝廷和軍隊,甚至換皇帝、殺皇帝。安史之亂的降將和宦官能進凌煙閣,充分說明凌煙閣開始變味,已經變成朝廷向各方政治勢力妥協的工具了。
至於唐德宗,這是個命運多舛的皇帝,經歷過安史之亂, 即位後雄心萬丈想收服藩鎮,卻遭到失敗。他甚至被叛軍逼迫 逃出長安,逃到了奉天(今陝西乾縣),而後被敵軍圍攻,險些 遭遇不測,多虧多方勤王之師相救才倖免於難,因此被他列入 凌煙閣的功臣中就有李晟、馬燧等一批所謂“奉天定難功臣”。 當時德宗歷經磨難,看到凌煙閣時感慨:“我行西宮,瞻宏閣崇構, 見老臣遺像,顒然肅然,和敬在色。”(大意是,我路過凌煙閣, 看到那些老臣遺像,肅然起敬。)他又說:“睹往思今,取類非遠。 且功與時並,才為代生,苟蘊其才,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不有?” (《舊唐書·李晟傳》)大意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也要表彰自己的功臣。所以也大規模圖功臣像於凌煙閣。
至於被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在唐後期的皇帝中,他 的統治比較清明,國家也比較安定,而他圖功臣像於凌煙閣的 目的,實際上是對建國以來的歷史做個回顧,因此他表彰的人 物特點是數量多而且時間跨度很大。以前沒能進入凌煙閣的人 物在他統治時期列入了,比如剛才提到的裴寂、劉文靜,還有 張柬之、張九齡等人。他是以一個後人的眼光在回顧本朝史, 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公平。
最後一個“圖像凌煙閣”的皇帝是晚唐的昭宗。此時的唐 朝皇帝已經權威喪盡,政權也風雨飄搖。一個叫劉季述的宦官 發動政變,把唐昭宗囚禁起來,逼他禪位給太子。仰賴神策軍 將領發動突襲剷除了劉季述,昭宗才撿回了一條命。因此被他 圖像於凌煙閣的是幾位救他的功臣——孫德昭、董從實、孫承誨, 此時的凌煙閣折射出來的就是皇權的羸弱不堪與戰戰兢兢。
本書將在這近三百年間的百餘人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位,並加以介紹;每人一講,以此穿起整個唐朝歷史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