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以上所言確實不虛。人體的血液流動到身體各處,全靠血管輸送。若血管堵了,血流變慢,身體的各組織器官得不到滋養,必然會受影響,大病小痛便隨之而來。
堵塞血管的罪魁禍首,是血液中的脂類,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
其中,膽固醇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可導致冠心病、中風等,危害更大,因此膽固醇增高更需警惕,也是本文介紹的重點。
血液中的膽固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
“好”膽固醇可將附著在血管的遊離膽固醇“帶走”,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減少冠心病、中風等事件發生。
“壞”膽固醇本來不壞,但是當血管內皮受損後,過多的“壞”膽固醇就會鑽入動脈壁,在血管內壁越積越多,並結合其他物質,發生一些變化,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腔變狹窄。
穩定斑塊雖不易破裂,但會慢慢阻塞血管,導致冠心病、腦缺血甚至腦梗死;
不穩定斑塊則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即破裂脫落),並在短時間即可形成血栓。血栓隨著血流運動,會造成血管突然堵塞。
堵塞如果——
發生於心髒,會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死;
發生在大腦,可出現腦梗死,俗稱中風;
發生在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發生在腎臟,會引起腎動脈硬化和腎功能衰竭;
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
因此,對於膽固醇,我們應“懲惡揚善”,即降低“壞”膽固醇在血中的含量,提高“好”膽固醇的水平。
這就要提到膽固醇的來源。其實,人體膽固醇主要來自於自身的合成,其次來自於食物中的膽固醇補充。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飲食調整,切斷一部分從食物中攝取的外源性膽固醇,這也是臨床上防治血脂異常的基礎和重要措施之一。
例如,以下3種食物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成“斑塊”,“糊”住血管,可以說是越吃血管越堵,因此大家平日一定要少吃或不吃~
對於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肝、腎、肚、腦等)、幹墨魚、幹魷魚、魚子、蝦子、貝類、蟹黃、蛋黃、奶油、黃油等,普通人要減少攝入,膽固醇偏高、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要限制食用。
因為即便是“壞”膽固醇,也只是在含量過多時才會增加人體患病的風險。所以,終歸還是攝入量的問題。
以大家最常吃的雞蛋黃為例,雖然它的膽固醇含量較高,接近成人一天膽固醇的控制攝入量,但蛋黃中富含的卵磷脂對脂類的轉運和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可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用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因此,健康人群一天吃一個雞蛋並不會使血膽固醇水平升高,而高膽固醇患者可每日吃半個蛋黃。
具體來說,膳食中的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三類。
其中,長期攝入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可促進膽固醇吸收和肝臟膽固醇的合成,導致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
-
魚類除外的動物性食物,如豬肉、牛肉、羊肉、加工肉製品等;
-
-
椰子油、棕櫚油等植物油,以及添加了這些油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方便麵、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甜品、蛋糕等。
除了升高血清膽固醇水平,長期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還會加速血液凝固,促進血栓形成,並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
因此,普通人平時應限量食用動物肉類,儘量不吃或少吃動物油脂、椰子油、棕櫚油及其加工食品。膽固醇偏高、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在食用此類食物時,應更加嚴格,儘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
脂肪酸有很多種,根據分子空間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順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兩類。由反式脂肪酸構成的脂肪,就叫反式脂肪。
跟普通脂肪比,反式脂肪的危害更大。它會提升“壞膽固醇”的水平,降低“好膽固醇”的水平,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五十多萬人因攝入反式脂肪而死於心血管疾病。
因此,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就呼籲各國,逐步停止在食品中添加人造反式脂肪。爭取到2023年,全球徹底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一是天然食物,如乳製品、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肉,不過它們中的反式脂肪含量極低,影響甚微。
二是添加了氫化油脂的食品,尤其是油炸食品、烘焙食品中使用得比較普遍。
一般來說,只要食品的成分表中如有以下物質,就代表添加了人造反式脂肪:人造脂肪、人工黃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黃油、食用氫化油、起酥油、植脂末、氫化植物油、氫化油、奶精等。
對於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建議大家能不吃就不吃,實在想吃,淺嘗幾口就好。
我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100克食品中,只要反式脂肪酸含量低於0.3克,就可以標示為“0”。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多動腦、不易老#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