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異常黏人,一獨處就疑神疑鬼?為什麼說“戀愛腦”是病

女朋友異常黏人,一獨處就疑神疑鬼?為什麼說“戀愛腦”是病

這些年,“戀愛腦”這個詞特別火。
老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翻紅,就跟它有關:網友們為王寶釧感到不值,紛紛恨鐵不成鋼,罵她是“戀愛腦”——
明明是相府千金,卻愛上乞丐薛平貴,為了嫁給他,與父母決裂,拋棄富貴榮華的生活。

婚後,薛平貴參軍遠征西涼,又與西涼公主成婚,而王寶釧卻苦守寒窯18年,一度靠挖野菜度日。


《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照

現實生活中,“戀愛腦”也不少。
一談戀愛就瘋狂“上頭”,把全部心思都放對象身上,一切都圍著對方轉,不惜用各種方式討好對方……幾乎完全失去自我,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
這樣沉重的愛,往往會把對方壓得喘不過氣,最後以分手告終。

很多人嘲笑“戀愛腦”太傻了,但他們也有難言之隱。

受訪專家:袁 傑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 特聘研究員、心晴熱線電話諮詢服務平臺負責人
■ 清華大學博士

心理老師袁傑說:“一個人戀愛觀的形成,和他的童年息息相關。”

如果兒時獲得了高質量的陪伴,就會形成安全型依戀。

即使父母不在眼前,他也會感覺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一條紐帶,充滿內在的力量,敢於和父母分離,去闖蕩世界。遇到愛的人,他會敢於去追求;遇到傷害,他會敢於拒絕。

反之,如果在童年時,沒有得到重視和陪伴,會形成不健康的依戀模式,如焦慮型依戀,就表現為“戀愛腦”。

曾找袁傑進行心理諮詢的女孩小雨(化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從她小時候開始,父母就總是吵架,還經常說“我們是為了你才不離婚的!”年幼的她被迫成為父母的傳話筒,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照顧他們的感受。

長大後,外人都覺得小雨非常成熟、懂事。大學裡,她還當了寢室長,舍友們有什麼煩惱都願意向她傾訴,她也總能很好地安慰別人。

可交了男朋友後,小雨突然變得異常黏人,恨不得時時刻刻都跟男朋友在一起,一旦獨處就異常焦慮,疑神疑鬼、查東問西。

一開始,男友還耐心哄她。時間久了,男友受不了,和她談分手,小雨心情崩潰,甚至一度想要自殺。

小雨平時看起來成熟又獨立,為何一談戀愛就性情大變?
袁傑分析,小雨從小沒有獲得愛與歸屬感,長大後,她對愛與歸屬感的需要並不是不存在了,那一直是她內心的一個“窟窿”。
她的內心其實還是小孩,外表的成熟懂事,只是她的“保護色”,是為了現實生存裝出來的。
平時,“內在的小孩”會藏起來,讓她看起來一切正常;一旦進入到親密關係,“內在的小孩”就跑出來,爭奪男友的關注,想獲得兒時從未得到的愛與歸屬感。

“由於從小得不到愛,這類人的內心還通常比較自卑,渴望通過愛情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袁傑說,因此他們奉行“真愛至上”。但那其實不是“真愛”,他們忠誠的只是他們童年的依戀模式。

而且,他們的愛與付出,往往不是真正發自內心,而是想要對方回過頭來愛他們。

這就容易形成一種高期待,一旦不被滿足,他們就會陷入痛苦。

如此一來,容易戀愛失敗,如果遇人不淑,這種性格弱點還可能被利用和心理控制,甚至被騙財騙色。


很多“戀愛腦”,都處於“向外索愛”的境地。
袁傑說,這個階段的人是情感的奴隸,只知道不斷向外索求:“我很幸福,是因為你愛我了;我不開心,是因為你沒有滿足我的期待。”這也是袁傑提出的“愛的三‘步’曲”理論中愛的第一步。

於是,心情完全受對象的牽動,像過山車一樣上上下下。

向外索愛,就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處置,這樣往往會讓人受挫、痛苦。”袁傑說,要改變這種境況,最好是能痛定思痛,學會“向內求愛”

就是說,不再光寄望於從別人身上獲得愛與存在感,而是由外向內自己愛自己,自己把童年缺失的“窟窿”補起來。這是愛的第二步,是一步重要的心理成長。

這樣就不再是情感的奴隸,通過自己的練習,最終可以成為生活的主人。即便沒有愛情,也能活得豐盛、快樂;遇到愛情,也可以源源不斷地向親密關係中注入能量。此時,就進入了愛的第三步,放下自我去愛他人的階段。

正如英國作家王爾德那句名言: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本文根據心理諮詢的倫理要求,徵求了案例小雨的知情同意;感謝實習生唐婭辛對本文的幫助)

記者 | 曹語桐 編輯 | 王若蘭  視覺 | 烏魚子

《中國家庭醫生》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