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機的快充“慢下來”,其實也是一種技術進步

讓手機的快充“慢下來”,其實也是一種技術進步

眾所周知,如今智能手機在諸如大型遊戲、對算力需求更高的影像設計等“刺激”下,計算性能幾乎是每年都在大幅增長。但與此同時,鋰電池的電量(或者準確來說能量密度)的提升速度,卻並沒有那麼快。

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對於“手機長時間使用不斷電”的需求,越來越多廠商將目光投向了高功率、超快速的充電設計。特別是在最近這兩年可以看到,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了200W或以上級別的量產快充機型,同時100W到150W的“百瓦級”快充更是快速普及,甚至出現在了一些兩千元上下的中端產品上。

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大力發展“超快充”的同時,部分廠商也開始為他們的新機加入特殊的“慢充”功能。這就是一種在特定狀態下可以自動降低充電功率,使得其變得需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充滿電的“新技術”。

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超級快充很強,也的確帶來了新的充電方式

首先大家不妨回憶一下,此前“百瓦級快充”在手機上剛剛出現時,各大廠商是怎麼宣傳的?沒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它會改變用戶的手機充電習慣”。

從技術上來說,這句話顯然並沒有錯,因為早期的百瓦級快充就已經能夠做到在15分鐘左右將手機的電量從1%充到100%了。而且如果不追求“充滿”,僅僅只是想在短時間裡充入50%之類、足夠玩幾個小時的電量,更是僅需5分鐘左右就行。

正因如此,理論上消費者在使用這些“超快充機型”時,的確可以採用一些過去不敢想的\“碎片化”的充電方式。比如說在早晨起床洗漱時給手機插上充電、洗漱完之後就拔下來,或者是在遊戲對局的間隙插上電源、休息短短几分鐘,然後就又能再“戰”幾個小時。

  • 然而,用戶的習慣不能、也不應該被強迫改變

然而這些新的超快充技術固然“可以”讓用戶在更短的時間裡完成充電,但這並不等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就一定會因此捨棄掉過去所養成的、舊的充電習慣。

但是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當用戶按照他們過去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依舊長時間將充著電的手機放在一邊,或是依然在每晚睡前將手機插上充電器、直到早上醒來才拔下來的時候,由於“超快充”機型只需要十幾分鍾、甚至幾分鐘就能充滿電量,就會導致手機很有可能長時間都處於“電量很快充滿-自動停止充電-因為待機導致電量消耗-再一次進入快充狀態-很快又充滿”這樣的循環當中。

很顯然,這種反覆、快速的“充-放”循環,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機電池的耐久度。而且由於高功率快充本身的電壓、電流都相當大,所以頻繁地使得手機進入“快充”狀態,本身也就相當於是在反覆“考驗”著充電電路的可靠性。時間一長,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電池或充電電路出現故障的概率。

但因此就能說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用戶自己使用不當”嗎?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說,確實可能如此。但站在產品營銷、品牌宣傳的角度,恐怕沒有哪一個廠商膽敢聲稱“超快充機型就只能進行碎片化充電,用戶按照以前的習慣長期插著充就是自己毀壞機器”吧。

  • 當快充機型學會“慢充”,這同樣也是一種技術進步

沒錯,再怎麼先進的技術,最多也只應該是“可以”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而不是強迫用戶非得要放棄過去長期形成的習慣不可。正是基於這一點考量,如今可以看到已經有一些“超快充”機型,同時也搭載了自動降低充電速度、減少充電電量的保護功能。

其實這類技術在原理上並不複雜,它們首先會學習用戶的充電習慣,在判斷“用戶是否有長時間充電的行為”、“用戶每天大概什麼時間會開始高強度使用手機”之後,就會自動做出針對性的充電邏輯調整。

比如說加入你總是晚上睡前插上充電,然後早上7點起床就開始刷手機。那麼這些“慢充”程序就會在整個夜間將充電功率限制到非常小的一個數值上(比如可能只有10W、5W,甚至更低),讓電池在“你每天醒來之前的幾十分鐘”剛好能充到大約80%的進度,然後手機會在你每天快要醒來之前自動激活快充模式,爭取恰好“卡點”充滿100%。

這樣一來,雖然確實是把手機插著充了一晚上電,但實際上的充放電循環便最多隻有一次,而不是以前的很多次,“超快充”對於電池壽命的傷害於是便大幅降低了。顯然,這才是一件大好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三款“奇葩”硬件,展現了谷歌對Android生態的認知

谷歌剛剛發佈的這三款新機,設計思路明顯有些不太一樣。

華為動真格了,APP互相拉起這一操作將成為歷史

華為首開先河後,或許很快其他手機廠商也會執行類似的操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