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啟動“平臺化”,或是要向亞馬遜正式宣戰

SHEIN啟動“平臺化”,或是要向亞馬遜正式宣戰

論及近年來誰才是一眾國內跨境電商企業中最為耀眼的明星,SHEIN毫無疑問將當之無愧。此前在2022年4月,這家在國內誕生的快時尚跨境電商巨頭完成F輪融資,估值更是一度達到了約1000億美元,成為了當時僅次於字節跳動(1400億美元)和SpaceX(1003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企業。


眾所周知,與同樣身處跨境電商賽道的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以及拼多多旗下Temu等所採取的平臺化模式不同,SHEIN的運營模式主要是獨立站自營,且專攻服飾品類、尤其是女裝。在這種模式下,SHEIN對接是上游供貨商、而非賣家,且供貨商只為其提供貨源,並不參與具體的運營以及商品運輸、倉儲、銷售等環節。

然而就在日前,SHEIN方面宣佈,繼今年4月在巴西等地試點平臺模式SHEIN Marketplace後,將正式啟動平臺化轉型。這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SHEIN將與全球速賣通、Temu及亞馬遜一樣,支持第三方賣家入駐,從而逐步建立起全球化的綜合性電商平臺。

據悉,入駐SHEIN Marketplace的商家需遵循相關的市場服務協議和政策,其中包括賣家行為準則和保護客戶安全的條款。而為了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駐,SHEIN也拿出了諸如前三個月免佣金、承擔退貨運費,以及賣家享有定價權等措施,並且還支持少量測款,以減輕商家的備貨壓力。同時商家還將享受SHEIN的一站式交付履約體系,以及其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市場營銷經驗和社交媒體渠道資源等。

更為重要的是,商家還可以掌握商品的實時表現與銷售情況,並學習SHEIN的按需生產和按需測量能力。要知道,SHEIN之所以能夠以極致性價比和極快的上新速度作為特色,並搭建起賴以成名的小單快返模式,也正是因為基於這兩項能力打造了一條成熟的、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柔性供應鏈。而這些在外界看來,也正是SHEIN來能夠迅速成長的底氣之一。

  • 如今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或是SHEIN求變的原因

不難發現,SHEIN對平臺化的轉型頗為看重,甚至就連其一向低調的首席執行官許仰天也對此公開表示,“通過平臺模式引入更多第三方賣家,我們將一起攜手更好地實現讓人人盡享時尚之美的使命,並將持續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帶動更多當地企業、社區與SHEIN共同成長。”

其實SHEIN對於平臺化的探索早在2021年就開始,不過當時其所採用的是OBM模式(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雖然是由供應商自主開發生產產品,但運營和銷售仍然是由其負責,整體也更類似於“京東自營模式”。而此次平臺化的轉向,也真正意味著SHEIN或將走向“亞馬遜模式”。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今已成為跨境電商巨頭的SHEIN,為何要大張旗鼓的改變發展業務模式、走出“舒適圈”呢?這個答案或許可以透過以下兩件事找到。

首先便是在今年年初曾有消息稱,SHEIN將在當時完成2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並最快有望在年內上市,但據稱其估值已下調至640億美元、較此前的1000億美元峰值縮水近四成。雖然SHEIN方面很快回應稱,該消息不實。但目前擺在其面前的事實是,在高速狂奔近十年後,維持增速的難度已遠非當年可比。

更何況,如今SHEIN或許已經面臨難以維持高增速的困境。據《金融時報》的相關報道顯示,SHEIN曾在一份致投資者的文件中披露,2022年其GMV已達463億美元,並預計在2025年增長至806億美元。但在GMV同比增長的同時,2022年其淨利潤卻由上年的11億美元下降至7億美元,而這也是SHEIN首次出現淨利潤下跌。

如此來看,如果其淨利潤未能恢復增長,未來則可能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而且相對較低的商家單價本就在一定程度制約了SHEIN的利潤空間,所以一旦訂單量的增速再出現下滑,那麼利潤也極有可能將會遭受更大的打擊。

因此SHEIN想要持續高速發展,並撐起更高的估值,也就需要更為豐富的業務體系來支持。所以開放平臺模式,也有望為SHEIN帶來更多創收的可能。

以全球速賣通、亞馬遜等平臺為例,第三方商家服務費和廣告費始終在其營收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其中,亞馬遜在2023第一季度的訂閱服務、第三方賣家服務,以及廣告服務收入,就同比增長了15%、17.7%和20.7%,帶動其整個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達到1060億美元。

而另一件事,則發生在今年4月。彼時,Temu正在快速擴張,短短數天就接連進入了英國、德國、荷蘭、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並且有傳言稱,目前Temu的擴張目標已經瞄準非洲、拉美等區域。作為這一賽道的領頭羊,儘管SHEIN的定位與Temu有所差異,但兩者顯然同樣吃的都是跨境電商這碗飯,後者的強勢崛起無疑也給了SHEIN更多“被奪食”的壓力。更何況,如今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巨頭,也都在陸續加大對跨境電商業務的投入。

如外,其他的快時尚品牌同樣在加快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優化,這可能也會對SHEIN產生一定的衝擊。總而言之,如今SHEIN正面臨著來自多方的市場競爭壓力。

所以不難發現,拓展品類、提升用戶粘性,進而鞏固市場地位、增加營收,在應對市場競爭的同時,撐起更大的業務線,或許才是SHEIN推進平臺化主要的目的。

  • 即使手握大把流量,平臺化的SHEIN也不能掉以輕心

即便平臺化的前景值得期待的,已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SHEIN目前也不愁流量。但即使身為全球最大的跨境電商流量池之一,SHEIN想要轉型平臺模式可能也並不容易。

畢竟自營與平臺化有著諸多的差異,SHEIN引以為傲的供應鏈、研發優勢,未必就能全部照搬。而且一旦全面啟動平臺化,SHEIN便很快需要面對品牌形象重塑這一挑戰。畢竟SHEIN此前的主要定位是快時尚女裝,但隨著平臺化的推進,自然也就需要引入越來越多的品類和品牌,以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但這就可能會導致SHEIN原有的品牌形象變得模糊,並失去原有的特色和用戶認知。

更進一步來說,SHEIN同樣也需要解決第三方商品與自營之間的平衡,以及轉為平臺模式後,其原有的供應鏈優勢是否會丟失等問題。畢竟近年來也一直有傳言稱,SHEIN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已在不斷減弱。

其次,SHEIN原本的自營模式對商品和服務有著較高的可控性,用戶也建立了相應的期待。但在開放平臺模式後,如何把控第三方商品的質量和服務,從而確保用戶體驗的一致性,就會對其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旦出現商品質量不佳、物流延誤、退換貨困難等問題,勢必就會影響到用戶對該平臺的信任度,甚至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其自營商品的銷售情況。

除此之外,平臺化後所迎來的大量第三方商家,自然就會對倉儲、物流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雖然目前SHEIN通過“一倉發全球”,已經實現了跨境直郵和本地倉配送相結合的物流體系,但與亞馬遜等巨頭相比,SHEIN在這一方面顯然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事實上,啟動平臺化也就意味著SHEIN將正式向亞馬遜、Temu等競爭對手“宣戰”。但如今對於SHEIN而言,平臺化是否能成為其揭開下一序章的鑰匙,則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三款“奇葩”硬件,展現了谷歌對Android生態的認知

谷歌剛剛發佈的這三款新機,設計思路明顯有些不太一樣。

華為動真格了,APP互相拉起這一操作將成為歷史

華為首開先河後,或許很快其他手機廠商也會執行類似的操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