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調肝木是中醫臨床運用較廣的治則之一,董老以此調治脾胃氣機升降之患,療效卓著,現總結如下。
脾升胃降,中焦氣機順暢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傳化之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脾為胃之使,主運化,以升為順,以運為貴,不升則滯,反降則陷。
總之,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若升降適宜,則中焦氣機順暢,出入有序,生化有源;如升降反常,則傳化失司,災害至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雲:“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華岫雲說:“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辨,其中升降二宇,尤為緊要。”
肝氣宣達,脾胃升降和順
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主疏洩;脾為至陰之髒,性善靜,但必賴肝之疏洩,始職司運化;又膽附於肝,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肝氣疏達,精氣洩於腸胃,以助胃腑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洩,能使脾氣升發,脾之精微上歸於肺,並使胃氣下降,使腐熟之水谷暢達而入小腸。
此為“木氣動,生氣達,故土體疏洩而通也”。
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又衝脈隸於陽明,肝主衝脈,故肝胃之氣相通,肝經調暢,胃氣和順。
《內經》雲:“土得木而達”,若肝失疏洩,木氣鬱結,則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壅滯為病,或疏洩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戕,升降無度,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氣亂為病,故《內經》又說:“土惡木也”。
肝木失調,脾胃受之,雖臨床症狀重在脾胃,然其病機實在於肝。用疏調肝木法,使氣和而順,脾胃自安。
如張景嶽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平肝氣可也。”
疏調肝木,調整脾胃氣機
董老在治療脾胃病中,注重肝鬱傷及脾胃者,從調肝入手,以調整脾胃氣機升降。
一、辨證要點
(1)情志變化
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人的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情志不遂,嗔怒不息,操持謀慮,易致肝木不調;若木不條達,鬱則激,激則橫,橫則失其和暢,又易致情志抑鬱或心煩喜怒。
(2)兩脅或少腹脹痛
肝乃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上貫膈,布脅肋。肝氣橫逆,疏洩無權,鬱於本經,常見兩脅、少腹氣脹或痛,且以脹痛為特點,此由氣機鬱滯則脹,氣滯不通則痛。
(3)婦人經血不調
肝藏血,主疏洩,厥陰通過任脈與胞宮相連,司血海,調胞脈,又肝主衝脈,故“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或肝氣橫逆,氣血乖爭,均可導致婦女月經不調。
二、治則分型
“木鬱達之”乃調肝之大法,疏氣令調,脾胃自安。但肝氣不調有橫逆、鬱結、因虛、因實,欲使肝氣條達,或瀉有餘,或補不足,或疏調鬱滯,或平降亢逆,方法各異,當審證權宜而應變。
如李中梓說:“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
現從十個方面,說明董老運用疏調肝木法調整脾胃氣機的經驗與具體應用。
(1)疏肝解鬱和胃
適用於脘腹作脹,攻撐連脅,時輕時重,甚則脹痛,按之則舒,食少不飢,常與情志變化有關,舌淡紅,苔白,脈弦。
肝鬱氣滯,木鬱土壅,脾胃失於升降,則氣機不行,壅阻於中,故而脘腹作脹。宜疏肝理氣,伸其鬱,導其滯,使中焦氣機通暢,上下無礙,則脹可消,食可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肝氣,散肝鬱,又能調理脾胃氣機,並佐酸味藥,使其散中有收,開中有闔。
方以四逆散加減:白芍、柴胡、香附、鬱金、枳殼、陳皮、蘇梗、甘草。
痛甚,加金鈴子、元胡;偏寒,加蓽澄茄、良姜;鬱而化熱,加丹皮、山梔。
(2)平肝降逆止嘔
適用於肝氣橫逆犯胃。
症見噁心嘔吐,或噯氣頻作,呃逆少食,胸脅滿悶,大便乾結,舌紅苔膩,脈弦滑。
反胃作嘔,多由肝氣衝逆,胃失和降所致。肝氣橫逆犯胃,則清氣遏而不升,濁氣逆而不降。故降胃之法,當平降肝木之氣,則嘔逆自止。
然肝氣衝逆之因,有因陰寒客於肝經,上犯陽明胃腑,出現乾嘔、吐涎沫者;有因情志怫鬱,肝氣橫逆,動膈而嘔者,故其治療大法雖同,遣方用藥各異。
方以旋覆代赭湯加減:旋覆花、代赭石、生薑、大棗、白芍、柴胡、香附、枳殼。
因寒者,加吳萸;因熱者,加芩、連;便幹者,加酒軍。
(3)滋陰疏肝和胃
適用於肝陰不足之肝胃不和。
症見胸脅脹滿不舒,食少不飢,或胃脘痞脹,噫氣心煩,口咽發乾,大便不爽,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弦細。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主濡潤,氣主溫煦,共奏營養和生髮作用。若肝陰不足,肝失所養,變柔為剛,氣橫所指,胃當其衝,只有滋養肝血,肝氣才能復其條達暢茂之性,脾胃隨之而復升降之機。
若單用疏肝、平肝,一概克伐,則犯虛虛之戒。宜酸甘合用,既能化陰養肝,又能健脾柔肝,是為養肝之妙法,並少佐疏肝之品,以順肝木條達之性,發其鬱遏之氣。
方選一貫煎加減:白芍、當歸、沙參、生地、川楝子、鬱金、陳皮、甘草。
失眠,加炒棗仁;陰虛生火,加丹皮。
(4)益氣疏肝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