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的婦女,一定要補、補、補嗎?

產後疾病,是泛指婦女分娩後(包括墮胎、小產後)1個月內所患的疾病。

孕婦足月分娩,本是瓜熟蒂落的正常生理過程,但由於產傷出血,元氣虧損,抗病力減弱,容易發生各種疾病。

所以對產後的護理,要有足夠的注意,對於產後疾病,要及時發現和治療。

同其他疾病的治療一樣,對產後病同樣是要根據病因、病理及邪正消長的情況來決定治療的原則。

產後一般具有又虛又瘀的特性,故對產後病的治療,我認為必須正確掌握和運用補血與化瘀、柔養與息風、通利與固澀、溫藥與涼藥等治療原則

下面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01
 補血與化瘀 

對於產後病的治療,前人有主虛主瘀之說。

如朱丹溪認為:“產後無不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證,以末治之”;但張子和則認為:“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

朱、張兩家的提示,都有它的理由,但都不夠全面。因為產後氣血多虛,當以補虛為主;而產後又多瘀血阻滯胞脈,又宜活血通絡以化瘀,兩者都是不可偏廢的。

例如,產後腹痛一證,雖有血虛與血瘀之分,但兩者之治既要養血扶正,又要活血祛瘀,使瘀去而正安,故生化湯為常用之方,本方既能生血,又能祛瘀。

如屬血虛腹痛,可酌加參、芪、香附、小茴香之類;血瘀則加元胡、紅花、益母草之類,亦是根據血虛與血瘀之不同,在治療上有補中有化、化中有補之分。

病案:陳某,女,32歲,南寧市某門市部售貨員。

停經將近2個月,突然少腹、小腹劇烈疼痛,陰道出血,經某醫院確診為“宮外孕”,使用“宮外孕湯”加味治療。

治療後少腹、小腹疼痛減輕,陰道出血停止,但多次妊娠試驗仍為陽性,乃進行手術治療。

患者術後一般情況尚好,但刀口處不時閃痛或刺痛,入夜加劇,神疲,納差,脈沉細澀,舌淡帶紫。證屬虛中夾實,擬扶正祛瘀並用。

處方:當歸身18g,川芎6g,炮姜2g,桃仁5g,益母草9g,蘇木9g,延胡索9g,北芪18g,山楂9g。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連服20劑,瘀消正復,身體健康。

02
 柔養與息風 

產後陰血驟虛,陽氣浮散,故其病變既是亡血傷津,又有瘀血內阻,多是虛實夾雜並見。

《金匱要略》把“痙”、“鬱冒”、“大便難”列為新產三病,後人將其概括為神病、筋病、液病,其實就是亡血傷津,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之變。

所以,治療產後疾病,柔養和息風之品常用。但柔養之品多遏陽滯瘀,息風之藥易化燥傷陰,應用時必須注意養血不礙瘀,息風不過燥。

病案:黃某,女,36歲,百色縣某公社社員。

愛人代訴:患者一向稟賦不足,現分娩後第二天,神疲,少言或不言,手指不時蠕動,飲食少進,3天無大便,小便短少。

診見體質瘦弱,面色萎黃,皮膚不潤,手指時有蠕動,問之答或不答,舌淡,脈虛細。證屬新產血虛,筋脈失養,神呆不振,虛風內動之變,擬養血、息風、安神之法為治。

處方:當歸身18g,白芍9g,麥冬12g,肉蓯蓉15g,炙龜板24g,鉤藤9g,石菖蒲5g,益母草9g。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連服3劑,大便得通,手指蠕動次數減少。藥既對證,二診守上方去肉蓯蓉,繼服3劑,手指已不蠕動,神志清醒,後用人參養榮湯加減以善其後。

03
 通利與固澀 

產後的病變,由於虛實夾雜,常常漏脫與閉塞並見。

例如,產後腎陽不足,可引起小便不通、小便頻數或失禁,治之可用腎氣丸溫腎扶陽。

者為陽虛不化水,水氣不運所致,除溫腎助陽之外,宜佐以通利之品如豬苓、通草之類;後者為陽虛不固,閉藏無能所致,宜加桑螵蛸、覆盆子、破故紙之類以補命門之火,加強溫腎固澀之功。

又如瘀血可引起惡露不下或惡露不絕,治之當用活血祛瘀之法。但前者宜利中有澀(化中有止),防其偏激,使瘀去而正不傷;後者則宜澀中有利(止中有化),防其斂塞過用,保證血止而不留瘀。

病案:曾某,女,28歲,南寧市某廠工人。

小產已月餘,陰道流血不止,量不多,色紫暗,間或夾小塊,少腹、小腹脹痛,腰痠膝軟,曾用固澀止血之劑(藥品不詳),效果不明顯。

診見脈象細澀,舌淡,精神萎靡。證屬氣血兩虛,瘀血未淨,新血不得歸經之變。擬滋養肝腎,固攝衝任為主,佐以祛瘀之法,標本同治。

處方:菟絲子9g,當歸身9g,白芍9g,覆盆子9g,孩兒參15g,懷山藥15g,川杞子9g,茜草根9g,澤蘭9g,益母草15g,雞血藤15g,紅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連服3劑,陰道出血即止。復以異功散加減調理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恢復而善其後。

04
 溫藥與涼藥 

產後的疾病,本有虛實之分和寒熱之別,但由於受到“胎前宜涼,產後宜溫”的影響,一般方書對於產後疾病的治療,往往用藥多偏重於溫燥,如僅僅從產後氣血耗傷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

然證既有虛實寒熱之不同,用藥當有補、瀉、溫、清之別,所以對產後疾病用藥的寒涼溫熱,仍宜以疾病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寒證不過溫,以甘溫為宜;熱證不過寒,以甘涼為佳。蓋甘則能養營生血,有利於氣血的再生。

病案:劉某,女,35歲,南寧市某小學教師。

分娩後兩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腰痠背楚,口乾不欲飲,無汗,苔白,舌淡,脈浮。證屬新產血虛外感,擬養血祛風之法為治。

處方:當歸9g,川芎5g,白芍9g,生地12g,荊芥6g,防風9g,蘇葉9g,秦艽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服2劑後,症反不解而口渴引飲,脈浮而略數,苔薄黃白,舌質淡紅,此為溫藥過用,邪將入裡之變,轉用養血辛涼苦甘法為治。

處方:當歸身9g,丹參9g,白芍9g,生地12g,銀花9g,連翹9g,黃芩6g,桑枝18g,魚腥草9g(另包,後下),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連服3劑,諸症悉退,後用人參養榮湯以善其後。

總之,“治病必求其本”,對於產後病的治療,應“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當溫,熱者宜清,既照顧產後氣血多虛之一面,又要注意瘀血停留的一面,根據病邪的盛衰進退,審證用藥,才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國醫大師班秀文學術經驗集成》,李莉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0.1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