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脾虛就怕它!“祛溼之王”煮豆漿,脾胃好了,溼氣消了,國醫大師經常喝!

溼氣、脾虛就怕它!“祛溼之王”煮豆漿,脾胃好了,溼氣消了,國醫大師經常喝!

脾胃功能的強弱關係到生命的盛衰,歷代醫家都認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乃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百病叢生。
入夏之後,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溼氣加重,加上大家在高溫天氣裡難免貪涼,脾胃功能會更加虛弱,運化水溼的能力也會下降。

因此,健脾祛溼是夏季需要格外關注的養生重點。

薏米+茯苓,健脾祛溼好搭檔

說到健脾祛溼,很多朋友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經典的紅豆薏米水,其實薏米和茯苓也是一對很好的搭檔,經常一起出現在健脾祛溼的方子中。


茯苓健脾利溼,寧心安神,重在健脾;生薏米利溼健脾、除痺排膿、解毒散結,重在利溼。脾胃怕涼的人還可以選擇炒薏米,寒性被削弱,健脾利溼又止瀉。


國醫大師翁維良翁老在《養生堂》中介紹過一款他自己在喝的健脾祛溼漿,主要食材就是這對好搭檔和赤小豆。


點擊視頻查看專家講解△

食材:茯苓10克、薏米15克、赤小豆10克、紫蘇葉或者薄荷葉2-3片

做法:

1、茯苓、薏米、赤小豆三種食材按比例混合浸泡一夜,放入豆漿機打成豆漿。

2、將薄荷或蘇葉切碎加入即可。


茯苓、薏米、赤小豆健脾利溼,紫蘇葉理氣化痰,薄荷清熱去暑。

兩個穴位經常按

穴位保健是中醫常用的養生方法,針對健脾祛溼,也有相應的穴位,經常按一按,好處特別多。


01
專治脾虛 —— 足三里

當我們出現脾虛的問題時,足三里穴處會出現凹陷。通過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調理脾虛,起到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的作用。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處,脾虛的人群可以摸到有凹陷。
夏季很多朋友會做艾灸,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刺激足三里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溫和灸,直接點燃一根艾柱,靠近足三里穴處的皮膚即可,注意不要燙到自己。
有脾虛症狀的朋友,可以經常點揉這個穴位,或者每隔一天灸一次兩側足三里,每次15分鐘左右為宜

02
“排水閥” —— 復溜穴

在我們身上有一個穴位,被稱為“排水閥”,就是復溜穴,有利水除溼、通調水道的作用。


【取穴方法】內踝尖和跟腱連線的中點,向上量三指處。

晚上睡覺前,點按這個穴位5-10分鐘,堅持做,有助於祛溼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