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是“上熱下寒”的體質,平時特別容易上火。
上半身,牙痛、嗓子痛、口舌生瘡、面紅耳赤、頭昏腦漲,一派熱相;下半身,四肢不溫,手腳、腹部,甚至從腰腿到腳心,都是冰冰涼涼。
一邊上火,一邊虛寒,身體好像兩極分化。渾身難受,還很難調理。
別人上火,吃幾粒牛黃解毒片,多喝熱水,火就消了。上熱下寒的人就難了——吃點滋陰清熱的,胃寒拉肚子;吃點溫陽散寒的,上火更嚴重。
攤上這種“矯情”體質,似乎怎麼做都不對,吃什麼都得小心翼翼,讓人煩心頭疼。
五臟之中,心火在上,腎水在下。心腎相交,水火相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這是我們人體最好的狀態。
脾主升,胃主降。脾負責帶著腎水上潤心火,胃負責把心火拉下來溫煦下焦。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
但是當脾胃過於疲乏沒有動力,或者被溼氣堵住時,就很難運化水谷,再貴重的東西吃下去,都吸收不好,全都變成滋膩的垃圾淤堵在裡面了。
這樣一來,心火降不下來,腎水也升不下去,水火無法相交,就變成了所謂的上熱下寒。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上熱下寒的人通常脾胃功能不好,經常腹脹、腹瀉、舌苔厚膩,還經常失眠——心腎不交,自然很難睡著。
有一點大家請記住:上熱下寒不是真的體寒或者陽虛,真正體寒的人全身都是冷的,而不僅僅是下半身。
上熱下寒,主要是因為中焦不夠通暢,阻塞了能量的往來運轉。
心火下得來,腎水上得去,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火氣化元氣,既治標又治本。
八珍粉是最經典的調和中焦的藥食同源經典方,最早是明代醫家陳實功為皇子們開的食療方,用來調養脾胃虛弱。
後來流傳到清宮,乾隆皇帝和後世的慈禧太后都青睞有加。
慈禧因為飲食精緻、多肥甘厚膩,加上國事繁巨,常常用腦過度而運動量少,太醫專門調配用以調理脾胃痰溼問題。
我們試想一下,慈禧的這種生活狀態,是不是跟我們現代人尤其是長期伏案作業的腦力勞動者很相似?
基本都是脾胃功能差,長此以往,中間堵住了,自然會導致上下不調、心腎不交——這也是上熱下寒體質主要問題所在,適合用八珍粉來調理。
八珍粉被稱為“醫中正道”,是老少皆宜、日常可以吃的養脾小食方。改良後的八珍粉所用食材更為平和,消化吸收更容易:
-
山藥、白扁豆,五指毛桃健脾益氣,補而不滯;
-
-
-
杏仁潤腸通便,“進出”有序,能夠更好地讓脾胃運轉;
-
添加猴頭菇,養胃和腸;
-
用糙米代替傳統糯米,降低脾胃負擔。
因為調和口味用的是不影響血糖的代糖“低聚異麥芽糖”,所以糖尿病人也能放心吃。
八珍粉沖泡後有淡淡的穀物香味,口感順滑香醇,清香不甜膩,喝完胃裡暖暖的,能有效運健脾胃、祛除溼氣,為人體補充元氣,增強體質。
它無需沖泡,拆袋即食,而且方便攜帶。它是在八珍粉經典古方的基礎上,特意加入了山楂、麥芽、雞內金來消食健脾、助生長。
值得一提的是,八珍糕還有兒童版,可以作為日常小零食,幫助孩子健脾養胃,讓孩子愛上吃飯。
兒童版八珍糕特意減去了人參、白扁豆,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易壅滯積食,能改善孩子的胃口,更好地長身體。
酸主收斂,《本經違原》提到“青梅最酸”,因為青梅採摘於未成熟時。
《神農本草》記載“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腸經”,可見青梅的“收斂”力幾乎作用於我們全身。
《本草經解》中說紫蘇:“氣溫,味辛,無毒。主下氣,除寒中”,它性味溫暖,稟天春和之木氣,可以入足厥陰肝經,很適合春天食用。
梅子的酸澀收斂加上紫蘇的辛溫發散,一升一降,一散一收,有助於氣機調和、暢行。
取熟梅搗爛,不見水,不加鹽,曬十日,去核及皮,加紫蘇,再曬十日收貯,用時或鹽或糖,代醋亦精。
精選來自“中國青梅之鄉”福建詔安的青梅,鮮嫩的山東紫蘇葉,為青梅注入靈魂。經過封閉式曬場乾燥和發酵,讓紫蘇的味道融進梅子裡,做成紫蘇梅餅。
咬一口,果肉軟糯厚實、帶有梅子果香和紫蘇的清香,酸酸的味道會刺激口水一下子瀰漫到唇齒之間,生津潤燥。
不僅可以“敗火”,還能安神去煩。春困、煩躁的時候,吃上兩顆紫蘇梅餅,解困又提神,人的心情也會跟著舒爽了不少。
想把上身的火引下來溫煦全身,有一味藥材值得關注,那就是吳茱萸。
吳茱萸它可以把上浮的火直接引下來,很多高血壓人群在湧泉穴貼上吳茱萸粉來降血壓——顯而易見它降虛火的功效很強。
吳茱萸為下氣開鬱、除風寒溼之要藥,主溫中逐寒,驅風散熱,止痛療痺,治下焦冷氣,治口舌生瘡。
若畏寒、四肢不溫的現象十分明顯,用吳茱萸泡腳,是再合適不過的法子。
醫生張仲景的當歸四逆湯,是養血通脈的經典方,最適合營血虛弱、外表感寒和手腳冰冷人群。增加吳茱萸,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吳茱萸、艾草,散寒除溼,引熱下行
諸藥合力,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藥力溫和不上火,特別適合寒溼、血瘀,以及上熱下寒體質的朋友。
下班了回到家,輕輕一撕,加點熱水,再也不用等很久,直接就可以享受泡腳放鬆時刻啦。
泡一會就有點兒出汗,泡完後會有一種身體被打通了的感覺,整個人都輕鬆、舒展了好多。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源頭穴位”,穴位名意思是腎水如泉水一樣上湧,有滋腎陰、平肝陽,引火下行的功效。
泡完之後再搓搓腳底的湧泉穴,能溫暖腎經,滋養腎水。可以把體內亂竄的虛火拉回來,引到湧泉穴後將其澆滅。
泡完之後別急著葛優躺,可以去做一下金雞獨立,有利於體內寒熱對流,平衡陰陽。
具體做法:一隻腳站立,另一隻腳抬起,雙手自然下垂,雙目輕閉,站立1~3分鐘,一腳站畢,換另一隻腳,每天兩次即可。
保持“金雞獨立”的關鍵,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腳的穩定性。
關注點下移,人體的能量也會隨之下移,心火就能下交於腎水,從而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剛開始時,腳會經常掉下來,身體也容易傾斜。在調整注意力之後,基本都能做好。做完後腳會有點微酸,身體有點發汗,但整體感覺會輕盈不少。
不是單純地去火,也不是一味地溫陽。而是通過修復身體本身的運化和升降功能,讓“熱”和去到該去的地方,將“寒”從身體裡驅散,從而讓全身都能溫暖、滋潤,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