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喝酒,但不喝多,每次不超過2兩,這樣就對身體好?

經常喝酒,但不喝多,每次不超過2兩,這樣就對身體好?

有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各種原因死去的3200多萬人中,因喝酒致死的人數高達280萬,而我國由於人口基數較大,成為飲酒致死人數最多的國家,約70萬人。

經常喝酒,但不喝多,每次不超過2兩,對身體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柳葉刀》發佈的一項研究結果,卻顛覆大眾認知:老年人少量飲酒,可降低缺血性心臟病、卒中和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不過,對於年輕人群來說,還是要慎重,尤其是15-39歲的男性,飲酒將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

15-39歲人群:超量飲酒現象最為突出。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一旦喝酒,面臨的健康風險也最大,因飲酒造成大量的交通傷害、自我傷害和人際間暴力等問題。因此,這類人群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酒量,其中,男性純酒精的攝入量不要超過1.36g/天,女性純酒精的攝入量不要超過2.73g/天。

大於40歲人群:每天少量喝酒,喝大概一到兩杯小酒,可能降低缺血性心臟病、卒中和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但有個前提,必須是身體沒有存在健康風險的人群,而且對飲酒量也有嚴格的限制。如40-64歲,安全量約為每天1-2瓶酒精度數為3.5%的啤酒左右,超過這個數就會有健康風險。

沒有一滴酒是無辜的,長期喝酒帶來四大危害

1
加速大腦衰老

《自然·通訊》上刊登了一項涉及超過3.6萬多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是少量喝酒,也可減少大腦容量,使大腦萎縮,並加快它衰老的速度。喝得越多,情況越糟。

2
酒精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醛,在代謝過程中少不了傷害肝臟,長期酗酒,可提升體內轉氨酶水平,破壞肝細胞,誘發酒精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3
胃炎、胃出血

長期酗酒,受傷的首先是胃,酒精可刺激胃粘膜,導致胃黏膜糜爛和黏膜出血,誘發胃炎、胃出血。

4
慢性腎臟病

酒精進入體內後,不僅會增加蛋白質分解,影響機體氮平衡;同時還可增加血液中尿氮素的含量;從而加大腎臟負擔,為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埋下隱患。

可見,酗酒的危害有多大,為了健康著想,最好是遠離酒精。

喝酒避免少傷身?有3個小妙招

生活在這個酒文化比較重的國家,有時候是避免不了飲酒的,那此時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酒精帶來的傷害呢?

1
喝酒前吃點東西墊肚

喝酒最好不要空腹,不然可使胃腸和肝臟處於無保護狀態,加大酒精對身體的傷害。喝酒前可以吃點東西墊墊肚子,比如牛奶,能有延緩酒精的吸收速度,保護胃黏膜,這樣可減少酒精帶來的傷害,也相對不容易醉酒。

2
喝酒時不要加飲料,多喝點白開水

喝酒時可以多喝點水。切記別為了稀釋酒精而在酒里加飲料,不然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刺激胃黏膜,容易引發胃部不適;同時還會加快酒精的吸收速度,讓人容易醉。

3
酒後不要喝濃茶解酒

不少人酒後喜歡喝濃茶來解酒,但這並不是解酒醒腦的好選擇。濃茶當中含大量的茶鹼,人體會因為茶鹼的利尿作用將乙醇引入腎臟,從而加大腎臟負擔,所以,要注意避免。想要解酒,不妨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如蘋果、葡萄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