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心臟支架手術一直存在著不少爭議,有人說心臟支架手術早已是被淘汰的技術;有人說心臟手術存在濫用,說不準到底是在治病還是在害人。於是越來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開始對進行心臟支架手術存在異議,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心臟支架又稱冠狀動脈支架,是心臟介入手術中常用的醫療器械,它通過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或手腕上的橈動脈,經過血管穿刺把支架放入冠狀動脈裡,可達到解除冠狀動脈狹窄的目的。
心臟支架本是“救命”器械,為何會被濫用?有“中國冠脈支架之父之稱”的胡大一分析稱,支架濫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公立醫院的運營模式,且與經濟利益掛鉤,將此視為考核指標,影響到醫務人員的診斷;二是西醫先天的缺陷,醫生多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忽略人的整體性;三是資本進入醫療,不少人過度迷信崇拜生物醫學技術。
胡大一強調,支架就是一個金屬異物,放在血管裡同樣存在隱患,並不能起到預防心梗的作用。預防心梗的方式有很多,與其依賴支架,不如從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
心臟支架還能不能放?實際上,心臟支架手術對冠心病患者是很有必要的。有數據報道,中國每年新發心梗 60 萬例,僅3萬獲得及時規範救治,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心臟支架手術則挽回了許多人的生命,急性心梗患者安裝支架後,死亡率可從15%降低到3%—6%。
其實是否需要植入支架,考慮的因素並不是“血管狹窄程度”,而是患者是否存在心臟缺血。
即使主血管狹窄程度小於70%,其供應的心肌範圍比較大,且伴有明顯的心肌缺血癥狀,這種時候支架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心臟支架治療是把雙刃劍,至於利弊,就要具體到每個患者而言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支架技術也在提升,只要患者能夠按醫生要求規範治療,支架帶來的壞處概率只有3—5%。
很多人擔心做完心臟手術後,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影響。其實根據患者病情不同,後續的運動時間、強度、頻率是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的。對於心功能未受損的患者,植入支架後只要堅持服藥,定期複查,並不影響日常生活。
那為什麼做完手術還要吃藥?
心臟支架就如同一個“輔助器”,它只是通過重建血管局部結果,來改善冠脈供血,但是冠心病的本質還在,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病情,還是需要用藥控制血壓、調節血脂,穩定血糖。
另外,當前的心臟支架材質都是金屬或合金,對於身體而言始終是“異物”,會刺激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形成血栓,心臟支架術後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是必須的。
戒菸的同時,要膳食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蛋奶類、少食肉類;每週保證150分鐘的運動量,儘量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5以下。
定期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當體檢發現身體指標異樣,應儘早就醫,及時干預,以免耽誤病情。
心臟支架並不是什麼救命神器,無需安裝的人,勉強裝載,很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良反應。但對於符合安裝條件者,安裝後也需要遵循醫囑,定期複查,及時用藥,才能保證支架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