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康乾盛世”是大清王朝走向頂峰的標誌,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這個“盛世”雖名為“康乾盛世”,但實則是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前赴後繼共同創造。那麼,這三代帝王為什麼能夠創造盛世,並且在執政風格上,祖孫三代帝王又有何異同呢?
大清王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創業之路其實是異常艱辛。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了康熙皇帝執政已經是歷經四代帝王。雖然已是第四代皇帝,但是真正入駐中原,完成中原基本統一,卻是在第三代順治皇帝執政後期才實現。也就是說,康熙皇帝雖從父、祖手中接班,乃是理論上的“守成之君”,但其實康熙皇帝面接手的卻是一個百廢待興,甚至是危機四伏的“爛攤子”。
清朝初期 _圖
客觀環境與實際條件如此糟糕,倘若康熙皇帝稍有懈怠,很可能會將祖宗基業毀於一旦。大清王朝很幸運,康熙皇帝是一位十分勤政的皇帝。而更為幸運的是,在康熙皇帝之後的歷代帝王,大部分都以勤政為己任。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雍正與乾隆兩位皇帝持續的“勤政”,令清王朝繼康熙皇帝之後,各項KPI被持續拉昇。這也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執政上的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勤政。
而另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改革或者是糾偏。由於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統治模式,因此對於守成之君來說,改變祖制亦或改變前任帝王的制度,是需要極大的魄力與拓取精神。而康雍乾三代帝王,都能夠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祖上以及前任的重大錯誤政策,使得王朝發展軌跡沒有發生重大偏差。這一點相對於勤政而言更為重要。事實證明,乾隆後期以及後續帝王,之所以無法挽回清王朝的衰敗局面,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拓取精神,墨守成規無異於作繭自縛。
康熙六旬《萬壽慶典圖卷》(局部) _圖
簡述共同之處後,我們重點聊聊三代帝王執政風格上的不同。
如前文提及,三代帝王都注重對前任帝王政策上的糾偏,甚至是重大改革。既然如此,執政風格上的差異也就是必然之勢。其實,三代帝王執政風格的差異,從他們各自的諡號就能窺見一斑。
雖說,帝王諡號發展到了清王朝,就剩下妥妥的“美諡”了。儘管都是“美諡”,但意思卻不盡相同。清朝皇帝諡號都是多達二十多字,前面那麼字都是赤裸裸地捧臭腳,唯一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應帝王執政水平或者風格的就是最後一字。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諡號最後一字分別為“仁”、“憲”、“純”。
諡號“仁”,蓄義豐功,慈民愛物以及度功而行,寬信敏惠,總之就是以民為本,克己為國,同時也是仁慈寬容。誠然,康熙皇帝作為決定清王朝命運的帝王,為清王朝能夠最終立足於中原,其功績可謂是赫赫揚揚。康熙皇帝之所以會做到,對外平定各路反叛,消除憂患;對內,是制定朝政,加強內功修煉,穩固政權,應該說“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_圖
前文提及,康熙皇帝執政時代,尤其是初期,國家是百廢待興,因此與民生息乃是當務之急,這就必須要施行寬仁之政。而且,作為外族王朝,如何馭人更是一道難題。一方面既要籠絡漢人人才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積極提升漢人政治地位之同時,還要積極安撫某些滿人的不滿情緒(即便大權在握者仍是旗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宜以嚴刑峻法處理問題,因為即便皇帝以公正名義處置一方,都容易引起這一方之不滿而極力攻扞另一方,從而激化矛盾,不好收場。
綜上所述,康熙皇帝的“仁”政,是有其客觀的歷史環境之需求。而且,精力旺盛時期的康熙皇帝更是將這種“仁”的程度拿捏的恰到好處,清王朝也得以長足發展。正所謂過猶不及,矯枉過正,晚年的康熙皇帝由於愈加愛惜羽毛而讓“仁”氾濫,任由腐敗以及怠政等惡風成習,大清王朝也在康熙晚年呈迅速腐化之態勢。
允禮所作雍正皇帝像 _圖
就在大清王朝眼看由盛轉衰之時,那位身後諡號為“憲”的雍正皇帝開始執政大清。不論雍正皇帝的皇位由來正統與否,都必須承認他是歷史上,少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博聞多能,賞善罰惡且行政四方,文武可法,乃諡號“憲”也。從這個諡號就可以判斷,雍正皇帝執政風格與其父康熙“仁”政大相徑庭。事實也的確如此,雍正皇帝上位伊始就以嚴刑峻法代替了其父的寬仁之政。
為了扭轉王朝日漸衰敗的困境,雍正皇帝一方面積極追究前朝遺留問題,意在阻止朝野上下烏煙瘴氣的不正之風,另一方面更是積極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策,以求通過對制度與政策上的改變來增加王朝發展的活力。可以說,雍正皇帝是在固步自封的封建統治框架下,盡全力將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改革成果不但一定程度上整飭了朝野不正之風,而且更是大力發展了清王朝的經濟水平,王朝的統治趨於穩定。
雍正硃筆御批 _圖
與康熙朝的過分注重“仁”一樣,雍正皇帝為了對官員強力而高效地牽制,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種互相攻扞,甚至是詆譭的風氣。一時間,官員們相互之間毫無信任,多數人都以一種提防他人的心態在為朝廷工作。除了個別備受皇帝信任之人,還敢於放開手腳而為之,大多數人反而畏首畏尾,生怕被他人抓住了小辮子。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突然撒手人寰,25歲的年輕皇帝——乾隆皇帝——登基大寶。乾隆皇帝是一位幸運的皇帝,他的先人們給他留下了一座穩固的江山,但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也是極具挑戰的一面,那就是如何超越父祖,將大清王朝再向前推進一步。
乾隆皇帝諡號為“純”,這個諡號很值得玩味。“純”這個諡號主要體現在品德與行為上的至純高尚,並未在功績與作為上有太多體現。而且乾隆皇帝的廟號為“高宗”,也同樣是意味深長。原本高宗是一個讚譽有加的廟號,但是歷史上的“高宗”們,大多是虎頭蛇尾,無論是“唐高宗”李治,還是“宋高宗”趙構,似乎都是如此。
乾隆皇帝便裝 _圖
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執政風格上游走於其祖父康熙皇帝和其父雍正皇帝之間。他一方面追求朝堂之上的君臣和諧,夢想“無為之治”。但是明清之際的大臣,早已經沒有了古代士大夫那般的擔當,很快這些國家“棟樑”就成了國家蛀蟲。
因此,乾隆皇帝迅速“大變臉”,殺伐予奪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他對自我執政方法的及時調整,在其執政的前、中期,王朝整體政治清明,經濟水平持續上升,直到達到“康乾盛世”的頂點。此外,乾隆皇帝力求實現完成對父祖的超越並不停留在文治方面,武功方面也是力求有所突破,而且並不缺乏可圈可點之處。
1790年徽班進京演出空中祝賀乾隆皇帝80大壽 _圖
總體來說,乾隆皇帝在其執政的前三分之二時間,還是比較勤政而且能夠做到自查並且及時修正自我的執政錯誤。但是,步入老年之後,乾隆皇帝開始自得溢滿而徹底放縱,王朝統治水平也迅速滑落,到其去世之時,王朝整體水平甚至不及康熙晚年。可見,“清高宗”也難逃虎頭蛇尾的厄運。
而乾隆之後的大清帝王們,大都缺乏先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而空守祖制墨守成規。儘管他們也同樣的勤政,同樣能夠做到兢兢業業。但可悲的是,世界已經風雲變化,風起雲湧,而墨守成規的勤奮,只會讓大清王朝迅速落後於世界。至於後面的屈辱,只能說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