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朋友要少,脾氣要小,心態要好


向上的珍妮

畢業後的一年,和珍姐一起精進成長,職場、理財,副業。
公眾號

心態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中年,是一道分水嶺。

往前看,是不斷給自己添磚加瓦,給生活做加法的經歷;

往後望,是一段刪繁就簡,給自己做減法的人生歷程。

梁實秋曾在《中年》裡說過: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生下半場裡,我們終究也會清醒認識到:

朋友少,脾氣小,心態好,才是最舒服的活法。


01

朋友要少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也許我們一直都在尋求高朋滿座,但其實到後來,就會明白朋友貴精不貴多。

在知乎上,有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是某一區域的品牌負責人,為人不拘小節,比較豪爽,熱衷於各種社交活動。

除了工作,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聚餐、社交上,一到週末,家裡就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熱鬧不已。

他本人也喜歡沉醉在這種社交繁榮裡。

可天有不測風雲,後來他負責的品牌因為廣告問題出了很大的麻煩,他低三下四地到處求人,可曾經的“朋友”多作鳥獸散,彷彿昔日酒桌裡、飯堂上的稱兄道弟都是假象。

這個時候他突然明白什麼叫人情似紙薄。

酒桌散,關係斷,到頭來真心留在身邊的,沒有幾個。

作家李尚龍也在書中說自己曾經非常迷戀社交,和很多牛人、大咖都保持聯絡。

他以為大家感情很好,可當他真有問題去請教的時候,得到的卻都是冷冰冰的拒絕。

社交常常會給我們錯覺,以為融入進去的圈子就都是你的好友。

但其實你沒辦法去維繫每一段關係,也不是所有的圈子都值得你去用心維護的。
就像三毛說的:

一個朋友很好,兩個朋友就多了一些,三個朋友未免太多了。

年輕的我們總以為認識的朋友越多越好,於是對所有人都要面面俱到,花費大量時間去混跡各種圈子,維持所謂的關係。

但其實,真正的朋友,不在於數量有多少,而在於質量好不好。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無用的社交上,倒不如聚焦在至交好友身上,聚焦在自我提升方面。

畢竟真心只值得留在合適的地方,留給懂我們的人。


02

脾氣要小


法國哲學家阿伯拉德說: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的煩憂,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的衝動而沒有理智的行為。

盛怒的人猶如一匹瘋馬,當我們無法掌控韁繩時,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讓無辜的人受到傷害和牽連。

古代有一位判官,性格耿直且急躁,脾氣差的名聲也是內外皆知。

有一天,兩名大漢押送過來一位年輕人,兩個人一唱一和地控告這個年輕人是一個不孝子。

在那時,不孝可是大罪,判官一聽就火冒三丈,厲聲說道:“大膽刁民,我朝民風一向淳樸,如今竟出了你這等不孝之人,來人,將他綁了去!”

年輕人嚇得臉色蒼白,趕忙擺手道:“判官大人,借小人一百個膽子,也不敢不孝敬母親,明明是這兩個盜賊……”

可話音未落,便傳來一聲痛呼。

此時的判官正在氣頭上,哪裡還聽得進年輕人的解釋,早命左右將板子拍了下去。

等到最後退堂時,一位氣喘吁吁的老太太跑上堂哭訴,說自己家的牛差點被兩個大盜偷走,她兒子發現後,雙拳難敵四手,反被兩個大盜控制捆走了,求判官為他兒子做主。

這個時候,判官才知道,原來剛才兩個大漢竟是盜賊,而年輕人卻是被他們誣陷的。

盛怒之下,錯冤好人,自詡為正義的判官,心裡頓時悔恨不已。

被脾氣控制的人,只能做情緒的奴隸,任人利用,傷害旁人而不自知。
還記得蛇和鋸子的寓言故事嗎?

蛇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地上的鋸子,因此受傷。

蛇感到很憤怒,用盡渾身解數纏繞鋸子、撕咬鋸子,想給它一點顏色瞧瞧,可最後也沒有傷到鋸子一分一毫,反而把自己害死了。

失控的情緒,往往也伴隨著失控的人生。

相信故事裡的蛇也永遠不會想到,殺死它的從來都不是鋸子,而是自己糟糕的情緒。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越是暴躁,越容易將結果引向敗局。

只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才有更多機會來扭轉乾坤。

在翻江倒海的情緒到來之前,守住嘴、控住心。

行事之前慢半拍,用平靜清和的狀態,去解開生活裡一一纏繞的麻繩。


03

心態要好


《皇帝內經》中曾說過一句話:“任何疾病,本質上都是心病。”

心態放好,病就好了,心態不好,便會受盡磋磨。

這讓我想起了《傳習錄》中記載的兩個片段。

第一件事,有一個人眼睛有病,整天擔憂,王陽明對他說:“爾乃貴目賤心。”

意思是他只關注眼睛而忽視了本心。

第二件事,王陽明看見弟子陳九川臥病在床,便問他:“生病這件事,想要正確面對它不容易,你感覺怎麼樣?”

陳九川回答:“這個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說:“常快活,便是功夫。”

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態,才是功夫。

這兩個片段,都講了一個道理:心態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心態好的人不會因為白裙上的一點汙點而糾結不已,不會因為失敗而坐下哀嚎,而是會以積極樂觀的狀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

曾在書本上看過沙漠與旅人的故事,兩個人走在一望無垠的沙漠裡,手裡都有半瓶水,都渴望走出沙漠,可兩個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樣。

其中一個比較悲觀,想著自己手裡只有半瓶水,沙漠這麼大,完全不夠,這下可怎麼辦?

而另一個人拿著手裡的半瓶水,想著幸好自己還有半瓶水,一定可以堅持找到綠洲。

結局不難想象,前者很快喪失鬥志,最終被黃沙掩埋,而後者抱著積極的心態,最終找到綠洲,走出了沙漠。
有人說:

我們的人生,就好比一隻船在大海里航行。心態的好壞就是我們掌握在手裡的舵,控制前進的航向。

總希望處處可以風平浪靜,但有些波瀾卻不得不面對。

只有積極的心態,才會帶我們衝出迷霧,踏平波浪,最終到達希望的彼岸。

柳暗總會花明,絕境也能逢生。

人生有起有落,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我們始終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邁過千難萬難。

泰戈爾說:

人到中年,會放棄虛幻的世界和不切實際的慾望,總是把它侷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中。

比起青年時的意氣風發,或許我們會減損一些銳氣,選擇在穩定的圈層裡前行。

然而旅途漫漫,本就是從激進到平緩,繁雜到簡單。

朋友少一點,生活就好一點;脾氣小一點,格局就大一點;心態好一點,快樂就多一點。

人生下半場,活出坦然,活出智慧。

本文來源網絡,僅做公益分享,若侵權請告知刪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