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誼大蕭條年代,找一個“搭子”作伴 | 編輯部聊天室

在友誼大蕭條年代,找一個“搭子”作伴 | 編輯部聊天室
上週日我為了見一位回國探親的老同學回了趟家,因為疫情關係她已經三年沒回國了。我們在中學時是形影不離、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畢業後也一直保持著聯繫,見到面時朋友帶著一如既往的燦爛笑容說道,“子人兄,你特地為了我趕回來我太感動了!”我一面為這個許久未曾聽到的暱稱暖心不已,一面暗自赧然——在她這次回國聯繫我時,我們的聊天記錄還停留在兩年前。過去三年裡,我以忙碌為藉口放任了一些在遠方的朋友淡出自己的生活,但心底裡很清楚,我是在刻意封閉自己。
也許我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有調查顯示,疫情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去朋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理查德·李維斯(Richard Reeves)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享受面對面的交往,男性之間的友誼大多數可以完全在網上進行。
但更多研究發現,新冠大流行只是我們時代“友誼危機”的一小段間奏。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曾在1990年代提出一個友誼理論,他認為一個人的大腦結構只能允許保持150個人的友誼。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前社交媒體時代提出的理論。社交網絡理論上能幫助我們在更廣的範圍內結識新朋友或維繫舊友誼,我們的通訊錄上也許早已不止有150個人,但人們對友誼的滿意度越來越低,也越來越感到孤獨。
圖片來源:圖蟲

鄧巴在2010年代對電話和社交網絡的研究顯示,這兩種媒介並沒有增加真正的朋友數量,人們平均認為只有21%左右的Facebook朋友屬於“真正的朋友”。2021年全球孤獨研究(Loneliness around the World: Age, Gende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發現,年輕人的孤獨感高於中年人,中年人的孤獨感高於老年人,男性的孤獨感比女性強烈。同年,美國“Survey Center on American Life”的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友誼衰退”這個詞。
在中文互聯網,一種稱為“搭子”的新型社交關係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年輕人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形成各種各樣的“搭子”,比如飯搭子、健身搭子、遊戲搭子、學習搭子……值得注意的是,“友人未滿”是年輕人討論何為搭子時經常提及的一個屬性:對不少人來說,“搭子”似乎是一種在快節奏的原子化生活中代償傳統社會關係式微的手段,能滿足你某個特定方面的情感需求,又不像真朋友那樣要求你投入過多情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