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外揣內”是中醫診療的一大特色,常常能通過身體表象上的徵象或變化,發現身體內部的健康問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下肖相如教授總結出的兩個腎虛經典表現,看看如何通過某個位置疼痛就發現腎虛徵兆。
股,即大腿;股陰,即大腿內側。若以內外分陰陽,則內為陰,外為陽。股陰痛,係指大腿內側發生疼痛的症狀,可為單側或雙側,由於經脈連同關係,常可罹及外陰。
腎足少陰的經筋循股陰,若腎之精氣虛損,經筋失養,則可出現循行部位疼痛。
腎陽虛證:病人多見股陰部位疼痛發涼,日久不愈,伴全身怕冷,四肢不溫,腰痠腰痛,足膝無力,或股陰部抽掣冷痛,常可連及陰囊,有時遺尿或脫肛,重則下肢無力或肌肉瘦削,耳鳴失聰,尺脈弱。治法宜用溫陽通絡法,方劑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加雞血藤、丹參、紅花、地龍等。
與溼熱浸淫所致股陰痛的鑑別:股陰部切割樣疼痛,並有灼熱感,常可波及外陰,兼見身熱不揚,四肢困重,面黃虛浮,婦女可見帶下赤黃,亦可兼見痛處紅腫或外陰滲出黃水,常伴有肌膚不仁。如為雙側則形成馬鞍形疼痛及麻木區,舌質紅,舌體胖大,舌苔黃膩,脈滑數。日久可見足下肢痿軟,尿澀痛或淋瀝。治法宜用清熱燥溼活絡法,方劑可選用四妙散加萆薢、雞血藤、丹參、川芎、地龍、澤瀉、茯苓等。
與寒溼浸淫所致股陰痛的鑑別:股陰部抽掣或拘急冷痛,兼見頭部如裹,四肢困重,面色晦暗,顏面浮腫,手足蒼白而冷,婦女尚可見帶下清稀,可伴見肌膚麻木不仁,少數人可於股內側形成陰疽,亦可罹及雙側股陰,麻木疼痛,日久可見足跗腫,兩下肢無力,舌體胖大,舌質淡白,或晦滯,舌苔白厚膩,脈沉滑緩。治法宜用溫經利溼活絡法,方劑可選用胃苓湯或除溼湯加桂枝、附子、地龍等。
與氣虛血瘀所致股陰痛的鑑別:平素氣虛,面色蒼白,口唇、指甲淡白,舌質淡白,畏風自汗,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股陰刺痛,或麻木疼痛,肌膚蒼白,汗毛脫落,或可見肌膚暗紅、粗糙,可伴尿失禁,脈細澀。治法宜用補氣活血化瘀法,方劑可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川芎、地龍等。
凡是股陰痛要考慮腎虛的可能。
《靈樞·經筋》
俞,即背俞穴,腎俞為腎臟的背俞穴,位於膀胱經上,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
腎俞穴感覺異常,是指腎俞穴的部位有疼痛,或有酸、脹、麻等感覺。
俞,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俞為陽,五臟的俞穴均分佈在背部的膀胱經上,為陰病行陽的重要位置。與俞穴相對的是募穴,募為陰,分佈在胸腹部,是陽病行陰的重要處所,每一臟腑均有各自所屬的募穴和俞穴。在臨床上、每一髒或腑發生病變時,常在所屬的募穴或俞穴出現疼痛或過敏等。因此,當腎俞穴處發生疼痛(特點為綿綿作痛,時痛時止)等異常感覺時,多為腎經氣虛或血虛不榮出現的虛證疼痛。
腎俞穴部位的感覺異常,應根據全身的證候表現進行判斷。
腎俞穴部位出現的感覺異常主要為腎虛的表現,無須鑑別。
凡是在腎俞穴部位出現異常的感覺和變化,首先要考慮腎虛的可能。
《靈樞·背腧》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以《黃帝內經》中關於腎的功能和腎虛的記載為基礎,對腎虛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基本構建了腎虛證的理論框架。《發現腎虛》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什麼是腎虛,及時發現腎虛,及時得到醫生的幫助,因為這是得到補腎治療的前提。也因為如此,本書的第二篇“及時發現腎虛的蛛絲馬跡”是全書的重心所在。該篇共有五章:章是腎虛的常見症狀和體徵,第二章是腎虛的舌象,第三章是腎虛的脈象,第四章是腎虛的關聯因素,第五章是腎虛的常見病證。大家可以參照上述各章的內容進行自查,如果發現有相關的表現,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40餘年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