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和山東省文化旅遊廳主辦的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1000餘件作品分類在山東美術館、濟南美術館、山東畫院美術館展出,創歷屆以來最大規模,可謂是全國畫院系統創作成果的一次大檢閱。綜觀展廳可以看到,本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主題豐富、形式與語言多樣,其中,既有對傳統藝術的弘揚與創新,也有對當代藝術思維的探索與表達。參展畫家既有美術界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也有全國優秀的中青年美術新秀。
展覽展現了新時代的藝術家們的新作為、新擔當,通過他們的畫筆向世界展現了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民族的山河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全面展示新時代的精神氣象。作品既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新穎、積極、大膽、有益的藝術探索,整體上代表了畫院系統當前的創作面貌和實力水平,呈現出歷史厚度、思想深度、時代溫度與藝術高度相互滲透、促進、融合的良好發展態勢。
“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是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由中國國家畫院與地方省級文化主管部門聯合主辦的學術品牌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已經在業界形成較大品牌影響力,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早春之一(國畫) 230×180釐米 李益兵 山東
▲ 江南的車站 (油畫) 160×180釐米 胡世磊 山東
地域文化與美術融合發展的新樣態
此次展覽展出了各地畫院進行的主題性美術創作作品。在國家層面美術創作項目的參照下,各省區市主動開展以地域文化為題材的主題性創作項目,公辦畫院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作用。如近兩年由文化和旅遊部主導、中國國家畫院和沿黃九省(區)畫院共同參與的“黃河文化主題性美術創作”,即通過沿黃地區共同開展主題創作活動對黃河文化進行全方位挖掘梳理,講述新時代“黃河故事”,塑造新時代“幸福河”文化形象,推動國家戰略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體系的構建。
各地畫院緊緊圍繞本土文化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性創作,如山東畫院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大哉孔子——中國畫創作工程”,甘肅畫院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朝聖·敦煌——甘肅畫院美術創作系列工程”,天津畫院以“天津人文”為主題的“話說天津——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通過組織實施主題性創作工程,梳理和展現本土人文歷史進程,將本土文化的時代價值用藝術語言形象化地闡釋出來。也有以打造地域畫風為抓手實施的創作展覽活動,如多年來山東畫院的“齊魯畫風”、河南省畫院的“中原畫風”、湖北國畫院的“荊楚畫風”等,基於本土地理空間描繪地域風土人情,以組織創作、舉辦展覽、寫生採風等綜合活動帶動地域美術的生態發展,以不斷擴充地域畫風影響推動地域流派建構。此外,各地畫院在不同地域視野下精心策劃關於黨史主題、時代主題、紀念性主題等各類創作活動,遴選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革命題材、現實題材。在項目實施中推新人、出新作,促進地域美術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地域文化與地域畫風互建中生成建構中國美術現代性轉型與發展的基礎。
▲ 陳鵬 前程似錦 (油畫) 190×200釐米 遼寧
▲ 韓冰凝 千里之外(油畫) 180×180釐米 河北
▲ 李傳真 安塞腰鼓(中國畫) 240×200釐米 北京
“人民性”的深意與集體創作的引領
此次推出的展品依然將“人民性”作為重點,同時在更多重主題以及更開放語境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從一些美術經典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通過主題所反映出的獨特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選取、他所關注的焦點、到底是什麼感動了他、如何感動他等;反過來,他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周遭世界提取出他要表達的對象,側面折射的是作者的思想與觀念。”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院長顧平看來,每位畫院畫家都要力求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要摒棄那種“標籤化”“圖解式”的創作,深入社會生活、紮根人民,不斷地積累生活的真實感受,並消化所見所聞。有了觸動後還要進一步思考問題所關聯的高度與深度,尤為要關注普遍問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去創作。
一些重要命題的主題創作離不開團隊的合作或支持,集體創作是廣東畫院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近年來,廣東畫院的老中青三代美術家積極參與、相互協力,圍繞建黨百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40週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時間節點及重大題材,連續創作出一批彰顯時代氣象、嶺南風韻的新作鉅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為慶祝建黨百年,廣東畫院組織畫家共商共繪了三幅大型集體創作——《南粵先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百花齊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這三件大型主題創作一經亮相就受到各界好評。《南國的風》更是入選了央視百集鉅獻《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並列入片頭9件重點作品之一。
這些集體創作不僅體現了公辦畫院在人民性創作上的引領作用,而且印證了集體創作是激發畫家走出舒適區、突破自我的一種有效方式。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表示:“未來,廣東畫院將繼續拓展更大尺幅、區域更廣、更多作者參與的集體創作,聚焦‘大作’‘大家’‘大展’‘大樓’美術工程,具體表現在聚焦時代主題,不斷推出‘大作’;培育造就德藝雙馨的‘大家’和領軍型創作人才隊伍;對標國內最優、國際一流,推出更多‘大展’;對標文化強省目標,在硬件上推進‘大樓’提升完善。未來,我們將不斷努力,積極探索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廣東路徑,書寫中國美術現代化的灣區新章。”
▲ 劉楊 井岡頌(中國畫) 62×138釐米 江西
▲ 石綱 嵐鎖群峰圖(中國畫) 220×217釐米 湖南
▲ 王紅巖 鄉村振興助力者之三(水彩) 180×180釐米 河南
▲ 夏一棟 一個真實的故事(雕塑) 70×60×102釐米 江蘇
創作的深度在於理論的涵養
從此次展覽中主題性美術創作選題來看,藝術家在創作中豐富了表現對象,在精神內涵、生活肌理、人文氣候的覆蓋面上有所突破,但似乎缺少了發力的點,導致作品深度不夠或藝術特色單薄。有業內專家就指出,主題性美術創作重點在於對主題的深挖和意義構建,這就需要畫院在創作機制背後主動引導和開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理論構建。而目前來看,近些年來雖然不少畫院相繼成立了創研部,但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較薄弱。
“理論引領創作,創作實踐為理論總結提供了研究對象,兩者相輔相成。不論是創作流於形式,還是主題性創作對宏觀思想高度和精神內涵認識膚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創作理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缺失或不完善。” 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介紹,山東畫院近年來開展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完成了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推動形成“齊魯畫派”工程研究》;歷時5年推出13卷本大型研究性系列畫冊《齊魯畫風大系·山東中國畫》,第一次系統展示了山東中國畫的發展史、創作隊伍、文獻集存和省外山東籍中國畫家陣容;策劃拍攝反映山東中國畫審美歷程的大型紀錄片《中國畫壇齊魯風》,出版文獻集存《山東中國畫百年大事記(1901-2022)》等,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畫院的創作。
這種理論建構也包括對畫院體制的反思,事實上,有關中國畫院體制的存續發展記載和系統研究著述,始終處於斷章式和碎片化的狀況。鑑於此,為從歷史的角度系統全面整理中國畫院的源流發展和生存狀態,浙江畫院經過多年努力打造了品牌項目《中國畫院志》,其中收錄了全國公辦地市級以上的畫院120多家。據悉,這部全面客觀、系統梳理、詳盡備考、圖文並茂的經典史籍預計在今年10月前出版。
新的時代語境下,畫院應該如何擴大自身優勢,發揮文藝輕騎兵的作用?同時,畫院如何平衡創作與研究、公益服務的自身職能?畫院主題性創作如何緊密結合時代,既為所在城市服務,同時又培養創作人才,促進其個人藝術語言之形成?畫院該如何總結經驗,轉化成果,使主題性創作持續發展而不被侷限?顯然,這些都是中國的畫院需要冷靜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但無論如何,認清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發揮不可替代的“戰鬥力”,去引領美術創作的全面展開,擔當起更有影響力的主題性創作,以人民為中心,為時代謳歌,體現出美術創作的時代先鋒價值,如此,定將還原與重塑畫院真正意義的國家“公益性”機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