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的文化意涵

臨帖的文化意涵

▲ 郎應徵棲雲庵即事(行書)  2022年 何後得

▲ 臨《不期簋》(篆書) 2022年  魯雪娟

我們生逢書法繁榮的時代,但也遭遇了書法泛化的現實。什麼人都可以躊躇滿志地鋪開一張宣紙,大搖大擺地揮動如椽大筆作書法秀。一些稍有點來頭的所謂名人,一邊用毛筆寫字,一邊輕視傳統、輕視那些老老實實寫字的書家,用他們的話來說是“玩書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10年前的字和10年後的字沒有區別。稍有一點書法常識的人就明白,這種現象就是不臨帖的結果,是在以硬筆書寫的習慣寫著毛筆字。

書法是一門有著自己審美特性和藝術規律的藝術,僅以漢字的自然書寫來觀照書法藝術的核心,顯然是一種錯誤。學書法就必須臨帖,這一點任何人都繞不過去。僅憑膽量和自信,難以進入書法之堂奧。每當看到不臨帖者寫的字,那種粗糙、殘破,那種寡淡、平庸,就愈發堅信不臨帖是不行的,不臨帖就不會理解書法藝術,不臨帖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書法創作,不臨帖就是一種沒有審美可言的“空炮”。

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對書法作品的判斷,需要遵循書法藝術的規律。那麼,什麼是書法藝術的規律呢,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對傳統的認知與理解、對經典作品的感受與判斷。在這個過程中,臨帖正是認知與理解的方式,也是感受與判斷的基礎。

▲ 節臨《王寵遊包山集》局部(楷書) 2022年 任林川

▲ 臨《張子東銘》(隸書)  2022年 韋貝佩

日前,“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經多輪嚴格評審,遴選出276位作者的552件臨、創作品。展出作品涵蓋篆、隸、楷、行、草各書體門類,取法廣泛、風格多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下書壇研習傳統經典的階段性成果,呈現出近年來書法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時代特徵。展覽以書法歷史脈絡為基礎,旨在引導廣大書家研習歷代經典碑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創作源泉,展現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這個展覽說明我們對臨帖越來越重視了,對臨帖與當代和未來書法創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和更為完整的規劃。筆者注意到中國書協原駐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書法家陳洪武對“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的分析:“書法臨帖展是中國書協專業展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展覽,創設於2013年。當時書壇瀰漫著浮躁之氣,重技輕文,跟風現象嚴重,熱衷於表面的形式拼接製作,缺乏對傳統經典的深入學習,中國書協增設‘臨帖展’的初衷就是引導廣大書家和愛好者回歸書法本體,深入研習傳統。”

陳洪武的這段話也讓筆者想起了當代甚囂塵上的“不臨帖”的鼓譟。那時候我們常常被無來頭的激情鼓動,大話連篇,動輒超越古人,否定古人。似乎沒有“雄心壯志”,就不是藝術家了。有些書法家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宣揚自己的書法是“劃時代”的產物,並且藉助世俗傳銷手段,進行譁眾取寵式的推廣。這樣的自大自吹當然可笑,是對歷史的無知。還有一些人不安心讀書臨帖,卻想“開天闢地”,把自己寫的字當成“新帖學”“新文人書法”的代表,謊稱是“最具影響力”和市場價值的書法作品,令人捧腹。

書法藝術是在秦漢魏晉時期成熟,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審美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學習書法,當然要以古為師,虛心潛入書法藝術的深處,領略其耀眼的光輝,而不是以厚今薄古的心態,菲薄古人的才幹,誇大自己的能力。劉熙載講得好:“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於其章,古,當觀於其變。”當代書法家張書範在他的書法個展的自序中說道:“……我記住了先生的諄諄教導,從1979年至今,抱著‘張裕釗’一寫就是33年。我不敢揚聲說‘創新’,只是在學習古人的道路上探索著,我更不敢說形成‘風格’,如果有點特別的地方,也只是在探索中流露出一點點想法。”張書範所言,讓我想到很多問題,比如“不臨帖”的心態,“臨帖”的意義,以及“不臨帖”與“臨帖”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兩者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衝突。“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客觀的,符合我們對書法藝術的真正理解,自然也會給浮躁的書法界提供思考的依據。

▲ 節臨《書譜》(草書) 2022年 石傑

其實,任何門類的藝術樣式都存在“臨帖”的問題。作家的成長階段離不開對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的反覆閱讀,並在閱讀中確認自己的文學傾向,自然也影響到自己的寫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方面接受俄蘇文學的滋養,同時,對歐美、拉美、日本文學也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和接受。以莫言、餘華、格非、蘇童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正是因為對中外文學的閱讀和借鑑,開創了當代文學創作的新時代。對作家而言,閱讀就是“臨帖”。喜歡的作家作品,讀久了,必然會得到暗示和影響。音樂界、美術界也是如此,鋼琴練習曲、臨摹寫生,都是“臨帖”的表現形式。這是認識一門藝術樣式的不二法門,是我們獻身這門藝術的“投名狀”,是從陌生到熟悉、從茫然到清醒的必經階段。

對書法家而言,臨帖有著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開始是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然後才是深入理解、大步向前,進一步把握書法的技術要素。基於此,才會形成創作能力,寫出屬於自己的書法作品。亦步亦趨、小心謹慎,深入理解、大步向前,就是書法家眼前的路,是否走得好,是否能夠在行走過程中產生藝術靈感和創作衝動,是否能夠創作出有文化依據和思想含量、有生命感悟和藝術品質的書法作品,均取決於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