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之(227)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
(河北鹽山 張友海)
一念慈母育兒身,十月懷胎方成人。
二念慈母養兒難,含辛茹苦供吃穿。
三念慈母汗溼巾,為兒為女操碎心
四念慈母心良善,教兒為人勿惡念
五念慈母遊子吟,兒行千里母擔心
六念慈母鬢染霜,一生辛苦一生忙
八念慈母恩澤厚,為兒三生還不夠
九念慈母情義長,夢中幾回叫聲娘
十念慈母恩如天,幾生幾世難報完
5月14號母親節,這幾天關於母親節期間的各種促銷成為商家的亮點,鮮花、服裝、蛋糕都在為母親節做足了功課。朋友圈、快手平臺也被爆屏。可見,“孝”文化在中國人心中已是根深蒂固。
我不太看最近的朋友圈。母親,難以割捨的親情如今只會在我的夢裡。“慈母音容猶宛在,黃粱醒來淚沾勁”。
早上醒來,晨曦微露。我踏著晨曦走到母親的墳前,未曾帶著一束鮮花。我知道母親節儉了一生,她不會怪我的。
離母親的墳越近,心情越發難受。母親的墳頭被青草覆蓋,在微光中煥發無限的生機和頑強的生命力。
母親一生節儉,省吃儉用拉扯我們弟兄三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生活並不富足。尤其是我們弟兄三個年齡差不多大,所以我小時候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為了能讓我們吃飽穿暖,母親靠著幾畝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的糧食除去交公糧所剩無幾。玉米麵窩頭方能裹腹而已。種上二畝棉花,待秋後拿去棉站換點零花錢、棉籽油。剩下的就是自己紡上幾尺粗布。小時候,每到冬天,總會看到母親點上煤油燈,坐在織布機前,伴隨著機梭的來回穿梭,一根根棉線凝聚在一起,變成一卷卷白布。感覺母親好神奇。
母親和父親性格不同,導致二老一生矛盾不斷。但印象中母親和父親從來沒有吵過架、動過手。最多的是說上幾句然後就是無休止的冷戰。年輕如此,老了亦是如此。但願天堂中重逢的父母能夠相敬如賓,互相謙讓一點。
母親大字不識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待到我們上學時,手把手的教她寫自己的名字,終歸也沒學會。但這並不影響母親顧大體,識大局。在晚年時,母親在院子裡種滿了青菜,除了自己吃一點。都送給左鄰右舍。有時會坐在大門口,招呼來往的鄰居來摘菜。母親總是對我們說:遠親不如近鄰,有事還是鄰居近。
母親走了,去了沒有病痛的天堂。沒有母親,孩子成了斷線的風箏;沒有母親,兒女成了水中的浮萍。跪在母親墳前,磕上幾個頭,好想對母親說:娘,母親節日快樂!
++++++++++++++
開設“聽我說”窗口,歡迎大家參與
【編者按:微信公眾號“用相機說話”開設“聽我說”窗口,內容包括有價值的新聞、正能量故事、回憶往事、鄉愁記事、金點子、好建議、女性消費、旅遊、房產、家電、汽車、家居、徵婚、美食、服飾、購物等,也可以講自己的故事(包括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困惑或者困擾,也可以是你通過自己努力創造的一點小幸福、小成就等,你的故事將默認允許我們公開發布),歡迎大家參與。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