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千年裡共三朝以“周”為國號,出了五位非同一般的改革派皇帝

近兩千年裡共三朝以“周”為國號,出了五位非同一般的改革派皇帝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計白當黑

編輯:莉莉絲


在二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中,總共有三個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分別是宇文泰、宇文護的“北周”、武則天的“武周”以及郭威、柴榮的“後周”。五位大咖湊在一起,並非偶然。他們破除舊習,改革進取,積極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少有的改革派皇帝。閒話少敘,是時候展示五位大咖的真正實力了。
北魏(386年—534年)_圖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由鮮卑化漢人高歡和鮮卑人宇文泰掌權。東魏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佔有優勢,西魏偏居關中一隅,地貧物薄,實力羸弱。面對外內交迫的危機,宇文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他先後在大統元年(535年)和大統七年(541年)分佈詔令和新制,建立“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為主的36項改革措施。在宇文泰的帶領下,西魏的內政事務蒸蒸日上,國家實力逐漸增強。
國家不但要經濟好,還要軍事強。宇文泰在軍隊建設上,著實花了一番心思。他創立一套具有鮮卑特色的軍事制度,稱為“府兵制”。
在形式上以採取鮮卑八部制,設立八柱國。宇文泰為實際統帥、西魏宗室元欣掛了個空銜,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等六人為柱國大將軍,統率六部。
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
西魏(535年―556年)_圖
至於士兵的來源,宇文泰推行均田制,在得到土地的農民中抽丁為兵。被徵兵的農民平時耕地訓練,戰時行軍打仗。兵戶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後還可以優先得到口分田,戰死了口分田由子孫繼承,還免租調。對於有功的將領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和九十九姓。各部所屬的士兵皆以他們的主將的鮮卑姓氏作為自己的姓氏。這麼做不僅保留了鮮卑舊日的氏族關係,又改善了士兵的地位,提升了戰鬥力。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次年初,北周建立。孝閔帝宇文覺年幼,黨兄宇文護掌控朝政,他繼續加強和鞏固府兵制。經過二位大咖數十年的努力,北周軍事實力顯著增強,最終上演“蛇吞象”,攻滅北齊。府兵制在戰爭期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楊堅認識到府兵制的重要性,繼續保留府兵制。直到唐玄宗時代,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被破壞,府兵制名存實亡。天寶八年(749年),延續二百多年的府兵制退出歷史舞臺。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_圖
接下來登場的是被歷史學家稱為“政宏貞觀、治啟開元”的武則天。她以政治家的氣魄,廢唐建周,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改革創新,武周政權欣欣向榮。在她眾多改革舉措中,對科舉制的完善和創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武則天對科舉制主要進行了三項改革。

首先,在科舉制度中設置進士科。武則天是個文藝女青年,喜歡詩詞歌賦之類的小清新,因此她對文人比較偏愛。更重要的是進士科不僅考的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考驗。如此一來,世家子弟和平民百姓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擴大了人才選拔的範圍。
其次,舉辦制科。制科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不定期科舉考試。考試主要以策論為主,也涉及經史和詩賦。不但平民可以參加,有身份和有官職的人也能參與制科。武則天平均一年半舉辦一次制科。參加制科的少則一千多人,多則二千多人。“文策高者,特賜與美官,其次與出身”,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率。
唐朝的武舉_圖
最後,開創武舉。顧名思義,重點考核個人的軍事素養。考試分為七個項目:靶射、騎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論、舉重(翹關)。只要通過考試,就能被錄取。此舉破除了文人才能考進士的限制。凸現了武則天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政策方針。
科舉制具有公平、公正、公開的特點,考生沒有年齡、地位、家族等條件限制,唯才是舉。正因如此,科舉制延續了1300多年,為國家挑選了三十多萬人才。縱觀古今,目前的高考也是由科舉制轉化而來。當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發現科舉制是一項非常好的選拔制度。由此科舉制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至今還沒有找到其他方法替代科舉制。
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_圖
郭威和柴榮等了好久,終於輪到他們了。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時期最後一個朝代。雖然只有短短九年,並不影響郭威和柴榮成為一流君主,他們的功績可以用“文治武功”來形容。在他們倆的精心治理下,中國出現了由戰亂向統一的趨勢,社會安定祥和,經濟逐漸好轉,百姓生活改善,是五代時期少有的繁榮期。
郭威在五代君主中是個“另類”。他登上皇位後,立刻著手治理國家,革除弊政,減徭輕賦,用“文治”形容他,再貼切不過了。出身草根的郭威,對民間疾苦有切身體會。他從改善民生入手,減輕百姓負擔。郭威一方面罷除牛租。早在後梁,朱溫征伐淮南,獲得數萬頭耕牛。朱溫將其分給百姓,收取牛租。沒想到數十年後,耕牛早就死了,牛租早已名不副實。郭威下令取消這一過時的稅收。另一方面撤銷營田務。營田務,是唐末以後由戶部在中原地區設置的,直接管理農業生產的機構。由於苛捐雜稅眾多,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郭威下令撤銷營田務,農民原來使用的田地、房產及其生產資料歸農民永久所有。另外,郭威減輕了走私酒和酒麴的處罰,放寬了牛皮的管理,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後周的經濟發展。
周 北漢_圖
郭威為後周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柴榮即位後,加強了對外征伐,以“武功”加快了中國的統一。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在高平擊敗北漢和契丹聯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同時,他整頓軍紀,訓練禁軍,選拔人才,使得後周軍隊煥然一新。顯德二年(955年),後周軍隊伐蜀,取得收復了秦、鳳、階、成等四州。隨後的三年間,柴榮三次親征南唐,完全佔據了淮南十四州,與南唐隔江而望。顯德六年(959年)一月,柴榮在征討契丹途中,身染重病,當年夏天病逝。有了郭威和柴榮的積極推動,中國再次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可以說,他們倆為宋朝三百年基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位大咖逐一展示了他們的實力,雖然身處的時代不同,改革的出發點不同,改革措施也不一樣,但是大咖們破舊除弊,勇於創新的精神,歷久彌新,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他們創立和採取的制度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的制度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有作為才會有地位,五位大咖用行動贏得了民心,為此,歷史給予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參考資料:《新唐書》《五代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