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耳洞裡,挖呀挖呀挖,挖小小的耵聹,破小小的“鼓”。
在有點大的鼻孔裡,挖呀挖呀挖,挖有點多的分泌物,傷有點薄的鼻粘膜。
一首“挖啊挖”,上頭又洗腦,有沒有人一邊聽一邊開始不自覺地挖自己?一不小心,血都挖出來。
為什麼會有人熱愛挖鼻孔、挖耳朵,有時甚至還要去“採耳店”舒坦一番?
不少人“挖”進醫院才知道,亂挖的風險是真不少!
01
挖耳朵
挖破鼓膜,挖出黴菌
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志凌解釋,鼻孔、耳朵內部分佈著大量神經末梢,一旦用手指或挖耳勺等細小物品來回“挖啊挖”,很容易讓大腦產生愉悅、上癮的感覺,有時挖不僅是圖乾淨,也圖“爽”一下。
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耵聹,有乾性、溼性(油性)兩種類型,與皮膚類型一致,作為皮脂腺分泌物,它不僅能阻擋飛蟲與灰塵,還有抑菌、保護耳膜的功效。
如果頻繁掏耳,不僅有劃破耳道、引發感染的風險,而且會導致耵聹被不斷推至耳道深處,容易形成“耵聹栓塞”。
此時如果繼續掏耳,栓塞還有可能會牽連耳膜,引發穿孔。
曾有一位患者,因為挖了兩次耳朵,進行長達半年的治療。
陳主任還記得,患者王女士第一次發病是因為與朋友出去聚餐飲酒,朋友小來剛好是個“採耳狂魔”,喜歡給別人挖耳朵。
酒後,拿出隨身攜帶的採耳工具給王女士挖耳。
酒精降低了痛感,採耳時小來用力過猛,王女士沒有及時發現,第二天起床耳朵劇烈疼痛,前往醫院檢查顯示外耳道都是血,鼓膜也有輕微破損。
這次好了沒多久,小來又為王女士做了一次採耳。
幾天後,王女士發覺聽力減退,檢查發現為真菌性炎症。由於日常生活習慣不健康,治療期間忍不住掏耳朵,真菌感染反覆發作,近半年才控制住。
陳主任建議,如果一定要自行清理耳朵,需要保證清潔工具的衛生,及時消毒,不使用尖銳器具。
大包裝的棉籤拆封後長期放置在衛生間,極易滋生細菌、黴菌等,在挖耳時也可能造成感染,建議選擇單獨包裝的小包棉籤,存放在乾燥的地方。
02
挖鼻子
挖破黏膜,挖到感染
陳主任表示,頻繁的挖鼻孔,最先容易導致鼻毛脫落。
鼻毛對吸入的外界空氣具有過濾作用,一旦大量脫落,就會破壞鼻腔的保護屏障。
由於鼻腔內藏有豐富的血管,而鼻粘膜又比較脆弱,挖鼻孔還容易引起鼻出血。
成年人有時會修剪鼻毛,修剪時也要注意鼻毛剪等工具的清潔衛生,修剪的深度也不宜過深。
陳主任曾接診一位患者,因修剪鼻毛的工具不乾淨導致鼻部蜂窩組織炎。
“鼻部發生感染後,有時很難控制,鼻部靜脈與顱內靜脈相通,感染甚至可能發展到顱內,嚴重可致命。”
陳主任提到,其實鼻毛有一定的自潔能力,鼻腔內普通的分泌物,一般不需要天天清理,如果比較難受,可以使用生理鹽水沖洗,但沖洗頻率也不建議過高。
03
別挖,“屎”會自己“飛”
陳主任使用器械為患者檢查時,詳細說明了耳道內存在的片狀耳屎等,會隨著走路、說話、打哈欠等日常行為自行“飛”出,如果出現外耳道奇癢難忍、甚至疼痛,可能是存在炎症,需要就醫。
在外採耳,如果器具消毒不完善、技師操作不規範,反而會因為採耳導致炎症,如果感覺耳屎成塊,有堵住的感覺,可前往醫院由醫護人員取出耵聹。
鼻屎也並不需要過度清潔,陳主任特別提到,跟成年人相比,兒童更容易頻繁挖鼻孔,部分兒童患有過敏性鼻炎,鼻腔內容易幹癢紅腫,手指帶有細菌,頻繁掏挖會造成鼻中隔黏膜糜爛、鼻出血等。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反覆鼻出血,或者有大量分泌物、鼻塞、打噴嚏、甚至嗅覺減退,頭暈頭痛,應該就醫檢查是否存在鼻部炎症。
來源:杭州市中醫院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