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
驚蟄,蟄蟲伏於地下,冬眠未醒,聞春雷而驚覺,將出地面之時也。
冬三月,潛龍勿用,陽居坎中,是為閉藏之象。
春三月,見龍在田,陽出震下,是為發陳之象。
震為雷,為正東之木,破土而出,飛行天際,陰陽相交,電閃雷鳴,驚蟄之象也。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亦是干支歷卯月(農曆二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夏小正》曰:"正月啟蟄"。驚蟄原本稱為"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名"啟",為了避諱景帝之諱"啟",就改成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習慣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驚蟄之後陽氣出地,燥氣漸增,接下來就是春分地皮幹,進入主客氣為少陰君火、少陽相火的二之氣了,屆時“厲大至,民善暴死”,疫情或許又將以新面目出現,對治方藥會在二之氣參考方中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