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蔭 耿鵬麗: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若干思考

王樹蔭 耿鵬麗: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若干思考

作者:王樹蔭 耿鵬麗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動態”微信公眾號

原文刊載於《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第5期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色和光榮傳統”,“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繫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強調黨員、幹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營養,這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們黨勇於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黨員、幹部學習“四史”的價值旨歸

學習“四史”對於不斷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科學掌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四史”是黨員、幹部的“營養劑”、黨的建設的“必修課”、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
1.推進自我革命,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的“營養劑”
加強黨性修養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中國共產黨推進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促進黨員、幹部成為“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需要從“四史”中汲取豐厚滋養。
歷史文獻蘊含豐富營養。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就是經典著作史,經典著作是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中創作、傳播並接受檢驗的。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到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從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到鄧小平的《加強黨的領導,整頓黨的作風》,從江澤民的《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到胡錦濤的《領導幹部要帶頭增強黨性》、再到習近平的《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黨員、幹部提升黨性修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學好用好《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原原本本學,熟讀精思、學深悟透,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閱讀經典文獻可以幫助黨員、幹部感悟真理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
黨內教育提供實踐經驗。我們黨歷來重視利用各種教育實踐活動提升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毛澤東指出:“沒有科學的態度,即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統一的態度,就叫做沒有黨性,或叫做黨性不完全。”從延安整風運動到新中國初期的整風整黨運動,從1983年整黨運動到1998年“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黨性黨風教育,從2005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到2008年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2010年“創先爭優”活動到2013年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2015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2016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借鑑黨的歷史上黨內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是幫助黨員、幹部突出政治性和保持先進性的重要途徑。
警示案例折射歷史鏡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中的警示案例可以發揮“懲前毖後”的作用。1949年,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從新中國初期發生的“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行署專員張子善犯貪汙腐敗罪被判處死刑,到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猛藥去痾、重典治亂的決心勇氣,推動反腐敗鬥爭向縱深發展,打虎拍蠅雷霆萬鈞,正風肅紀馳而不息,查處包括薄熙來、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在內的多起舉國震驚的大案要案。這些必須引以為戒、自我鏡鑑的反面材料,就是歷史提供的“前車之覆”成為“後車之鑑”。
2.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的“必修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習“四史”,有助於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黨員、幹部練就過硬的政治本領,提升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
提升黨員、幹部把方向的能力。把方向的能力事關黨員、幹部能否在大是大非、重大危機面前臨危不懼,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將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運動,成功挽救了第一次革命危機。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再次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徹底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一再證明,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方向問題,是關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成敗的首要問題。學習“四史”有助於黨員、幹部清醒、客觀地去分析歷史,認清歷史前進的方向和規律,提高黨執政的戰略思維。
提升黨員、幹部謀大局的能力。謀大局的能力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要善於觀大勢、謀大事,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從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出發,毅然放下政黨恩怨,連續兩次推動“國共合作”,通過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奮鬥。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總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學習“四史”有助於黨員、幹部置身於歷史視域中去思考、定位、謀劃,提升深刻認識和自覺服從大局的能力,切實增強大局意識。提升黨員、幹部定政策的能力。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定政策就是從黨和國家發展實際出發制定政策和策略,是對黨員、幹部決策能力的考驗。“政策是體現執政黨性質宗旨的試金石,是反映治國理政水平的標誌。”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從發展著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保證了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如不同歷史時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關係的民族政策、解決農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三農”政策、構建積極健康宗教關係的宗教政策、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的外交政策等。我們黨努力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是黨的執政水平的重要體現。學習“四史”有助於黨員、幹部學會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對世情國情黨情進行科學研判,把握客觀規律,解決現實問題,提高黨執政的決策水平。
3.科學認識“三大規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百科全書”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彙。”“四史”中蘊含著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前行的經驗與智慧,是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鑰匙。學習“四史”、把握“三大規律”,是紮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保證。
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列寧指出:“馬克思正是總結了歷次革命的這個歷史經驗,這個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經濟的和政治的——教訓,提出了一個簡短、尖銳、準確、鮮明的公式:無產階級專政。”蘇聯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黨,但後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並出現嚴重的個人崇拜,沒有處理好執政黨與國家政權、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這成為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的重要原因。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改善執政方式、提升執政能力的道路上接力探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70多年,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學習“四史”,是提升廣大黨員、幹部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重要法寶,對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前進發揮著重要作用。
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從16世紀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者托馬斯·莫爾《烏托邦》一書問世以來,人類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已有500多年,先後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到實踐、從一國社會主義建設到多國實踐的發展歷程,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發展圖景。列寧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前無古人的事業,無論其中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轉變工作重心,實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交相輝映。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可以幫助黨員、幹部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一發展規律。
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歷史運動的一般過程和一般規律。由於不同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現實矛盾等各不相同,社會形態的更替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俄國成功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但其後又偏離科學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深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淖的近代中國,在經歷了無數次救亡失敗後,終於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普遍真理,併成功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取得巨大成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歷史證明,“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學習歷史可以幫助黨員、幹部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性。

二、黨員、幹部學習“四史”的核心要義

社會主義先輩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社會進步、領導革命進程中,創造了科學的理論成果,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經驗。“四史”是理論寶庫,是精神薈萃、經驗集成之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弘揚共產黨人革命精神、借鑑革命建設改革經驗,是學習“四史”的核心要義,也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所必備的知識、智慧和力量之源。
1.學習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
“四史”是一部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毛澤東提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瞭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四史”,就要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這是黨員、幹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
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博大精深、常學常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列寧在領導俄國工人革命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立了列寧主義,開啟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性、歷史性及其相關規律,關於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規律,關於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深刻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毛澤東第一個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和重大任務,並創新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把握中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2.弘揚精神——汲取歷史進程中積澱而成的精神力量
歷史中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動力。“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鈣、力量之源,學習“四史”,就要汲取這些精神力量,將其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對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和“魂”。“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了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力量”,如李大釗、蕭楚女、陳延年、趙世炎、蔡和森、左權、葉挺等為堅守信仰而英勇獻身的無數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就義前吶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方誌敏被捕入獄仍堅信:“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嚮導,黨員、幹部要在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矢志不渝的信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世界社會主義帶來了巨大沖擊。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該何去何從,這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廓清了“左”和右的錯誤思想迷霧,堅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黨員、幹部要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不移的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國精神,離不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特區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工匠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承載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也宣示著新時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黨員、幹部學習“四史”,要從新時代的任務目標出發,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
3.借鑑經驗——繼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優良傳統
一部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學習這些歷史,就是要以科學的視野和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繼承我們黨在長期奮鬥歷程中所形成的堅持黨的領導、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借鑑。
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的制度優勢。鄧小平指出:“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後,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行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會有新中國,也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四史”,就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我們事業的領導核心和主心骨,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維護黨的權威,鞏固黨的領導地位。
堅持群眾路線這一生命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進行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密切聯繫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黨員、幹部學習“四史”,就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堅持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精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總結兩次成功、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逐步認識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闡述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涵義,經過延安整風,實事求是被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並被寫入七大黨章。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付出了艱辛努力,既有豐碩成果,也歷經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將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縱觀黨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什麼時候就能夠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就能夠取得成功;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甚至嚴重挫折。黨員、幹部學習“四史”,就要深刻理解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並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去。

三、黨員、幹部學習“四史”的原則遵循

黨員、幹部學習“四史”,重在抓住本質、明晰主線,核心是把握要義,要以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為導向,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加強研讀與思考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歷史與未來的連通,不斷提升學習和研究水平,在汲取歷史智慧中堅定信仰、把握規律、走向未來。
1.學習歷史和堅定信仰相統一
學習“四史”,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做到思、信、行一致,實現全體黨員、幹部在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行動上一致。
要學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學習“四史”,要做到學思結合,“號召我們的同志學會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地研究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對每一問題要根據詳細的材料加以具體的分析,然後引出理論性的結論來”。學習“四史”,要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正視自身的理論素養問題,結合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差距,查擺漏洞,提升理論思辨能力,做到不僅能科學解釋歷史發展問題,還能以歷史之光照亮現實之路。
要學而信。學是信之基,信是學之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黨員、幹部要帶著信仰去學習,在學習中堅守信仰。黨員、幹部真學、真信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就要在思想上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克服主觀主義、經驗主義,自覺做好精神上思想上的免疫防護,經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
要學而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學習“四史”,要緊密聯繫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解決中國問題、解決當代中國重大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學習“四史”,旨在為指導實踐提供經驗借鑑,黨員、幹部要在學習中增強本領與能力,做到知信行統一、學思用貫通,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
2.學習歷史和把握規律相統一
社會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也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黨員、幹部學習“四史”,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養成科學的歷史思維,培養敏銳的歷史眼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在學習歷史中把握其中固有的規律性。
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在遵循歷史規律中把握歷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學習歷史“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繫,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黨員、幹部要學會對具體歷史問題作出具體結論,不能不加分析地將歷史經驗應用到實際工作或學習中去,如果“藥不對症”,就會犯經驗主義錯誤。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歷史學習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需要做到既全面、整體地看待歷史,又要分清歷史的主流和支流,針對歷史問題學會抓重點、抓關鍵。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光輝典範。學習“四史”,就要做到以史為鏡,堅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作為認識標準,不可犯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錯誤。
正確對待歷史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歷史總是在必然性與偶然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的交相呈現中不斷前進的。“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既有輝煌成就,也經歷過挫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之所以偉大,就在於經歷世所罕見的艱難而不斷取得成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依然面臨著各種風險和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學習“四史”,就要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同時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準備。
3.學習歷史和走向未來相統一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過去,學習歷史則是為了以史鑑今、昭示未來。“總結歷史,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闢未來。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學習“四史”,就要站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根基之上,借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成功經驗,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積累智慧、提供方案。
立足現實。學習歷史、面向未來,要以現實為基礎。李大釗曾說過:“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過去’、‘未來’的中間全仗有‘現在’以成其連續,以成其永遠,以成其無始無終的大實在。”借鑑歷史經驗服務當下,才能行穩致遠,增強對未來的預見性,實現歷史與未來的接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幹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
守正創新。守正是創新的奠基石,創新是守正的原動力。在學習歷史中堅持守正,就是堅守歷史正道,堅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學習歷史中實現創新,就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創新發展。“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學習“四史”,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開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面向未來。面向未來是一種歷史視野,是歷史發展必然性認識的能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寫進了黨綱和決議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為之接續奮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強調:“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告誡全黨:“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在學習歷史中走向未來,就是堅定信仰、把握規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孜孜以求、闊步前進。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釋從略,完整版請參考原文。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