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判斷自己是否患上碘缺乏?關於補碘的幾個疑問進來了解一下→

如何快速判斷自己是否患上碘缺乏?關於補碘的幾個疑問進來了解一下→

 

5月15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題為“科學補碘三十年,利國利民保健康”。

碘缺乏病是由於外環境缺碘而造成人體碘攝入不足,進而引發一系列疾病的總稱。碘缺乏病是影響國民身體健康和人口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流行。

自1994年起,我國設立防治碘缺乏病日,通過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防治疾病的社會動員和健康教育等主題活動,有效推進了碘缺乏病的防治進程。通過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以普遍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我國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以來持續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態。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為環境缺碘地區,如果沒有持續的科學補碘措施,碘缺乏病可能會捲土重來。

碘缺乏危害健康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有“智力元素”之稱,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參與身體新陳代謝,維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進人體尤其是大腦的發育。大腦發育從胎兒期就開始了,胎兒期和嬰幼兒期(1~3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會影響大腦正常發育,嚴重的會造成克汀病(呆傻症)、聽力障礙、智力損傷等。

胎兒所需要的碘全部來自母親,因此,孕婦碘營養不足會造成胎兒缺碘。如果孕期嚴重缺碘還會出現流產、早產、死產和胎兒先天畸形等。成年人缺碘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食用碘鹽可補齊“短板”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外環境(水、土壤等)中幾乎都缺碘,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因此我們要長期堅持食用碘鹽。

孕婦更要注意碘的補充。隨著孕期的生理變化,以及孕吐、孕早期食慾不振等影響,孕婦容易出現碘攝入不足,因此更要加強補碘以保證自身和胎兒的健康。孕婦應多吃海帶、海魚、紫菜、貝類等海產品,以及雞蛋、牛奶、捲心菜、花椰菜、白菜、菠菜、青椒等含碘元素的食物,缺碘嚴重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藥物補碘。

科學認知 遠離誤區

誤區一:沿海地區不缺碘,可以不用碘鹽。

沿海居民雖然食用海產品相對較多,但並非所有海產品含碘量都高。以經常食用的魚、蝦等動物性海產品為例,每100克含碘量只有不到20微克,甚至低於雞蛋。含碘量最高的海產品是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

我國部分沿海省市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結果顯示,沿海居民從膳食當中攝入的碘量,並不能達到碘的日常需要量。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80%以上來自碘鹽,如果不食用碘鹽,97%以上的沿海居民患碘缺乏病的風險都會增加。因此,沿海地區居民也需要堅持食用碘鹽。

誤區二:日常膳食中碘攝入量足夠,不必單獨食用碘鹽。

有人認為,只要每天正常吃飯,就可以滿足身體對碘的需求,額外通過食鹽補碘將會造成碘超標。有調查數據顯示,在不食用碘鹽的情況下,即使是魚、蝦攝入較多的沿海地區,成年人膳食碘的攝入量也遠低於建議攝入量。因此僅靠吃飯而不食用碘鹽,遠遠不能滿足人體每天對碘的需求,仍要堅持食用碘鹽。

食用無碘鹽要遵醫囑

加碘鹽和無碘鹽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加入碘強化劑,包括碘酸鉀、碘化鉀和海藻碘。加碘鹽是指將碘強化劑按一定比例加入食鹽中配製而成的鹽。按照我國《食用鹽碘含量》的國家標準,在食用鹽中加入碘強化劑後,食用鹽產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計)為2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允許波動範圍為±30%。

無碘鹽是食鹽中不含碘強化劑的食鹽,外包裝上會特別標註“無碘鹽”三字以示提醒,營養成分表上也沒有碘,供甲亢患者等因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需要減少碘攝入的人群食用。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食用無碘鹽應該遵醫囑,並非患有甲狀腺疾病就要食用無碘鹽。


正確存放和食用很重要

加碘鹽是將碘以碘化物的形式添加到食鹽中,但碘化物在食鹽中不能穩定存在,如果保存或食用方式不正確就會造成碘流失。光照、高溫等都可能造成碘揮發,從而讓加碘鹽失去補碘效果。

要減少碘鹽中碘的揮發,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盛放碘鹽的器皿應為棕色遮光瓶或陶瓷罐,並且蓋好蓋子。

2.碘鹽應存放在陰涼、乾燥、遠離爐火處,避免潮溼、日曬和高溫的影響。

3.碘鹽存放時間不宜過長,應隨吃隨買,恰當儲存。

4.炒菜時應在菜即將出鍋時再加入碘鹽,以減少碘揮發。

文:河北省唐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 陸輝

編輯:王建影 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8RU3QLK】獲取授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