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半夏是醫聖張仲景的常用藥之一,其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 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小編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傷寒論》中應用半夏的幾大功效。
一、原文闡釋
傷寒,寒熱
“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 寒”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指的是感受風寒 之邪導致的外感病證。
心下堅
即心下痞滿,甚至心下疼痛,這個可結合 《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理解。“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 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 主之。”
下氣
半夏具有下氣降逆的功效,肺主肅降,胃氣以 降為順,肺失肅降,可出現咳嗽、氣喘、胸滿等呼吸病症, 胃失和降,可出現噁心、嘔吐、呃逆等消化病症,代表方劑 如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朴湯、麥門冬湯、竹 葉石膏湯等。
喉咽腫痛
如《傷寒論》苦酒湯、半夏散及半夏湯治 療咽痛,應與桔梗湯治療咽痛對比認識。
頭眩
即頭暈目眩,《金匱要略》雲:“卒嘔吐,心下 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典型舌脈可 見舌質淡,苔水滑,脈沉,臨床常與苓桂術甘湯、五苓散、 澤瀉湯合用治療痰飲水溼所致的眩暈、嘔吐、心悸等病證。
胸脹,咳逆腸鳴
小青龍湯主治外寒裡飲咳喘,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主治肺脹、咳嗽上氣,苓甘五味 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治療寒飲咳喘,方中均有半夏。“腸鳴”應 該與“心下堅”一起來理解,首先想到的是痞滿,如半夏瀉 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它們治療的主要證候特 點為“嘔、利、痞”,如“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 主之”。
半夏“止汗”
臨床使用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盜汗, 也有良效,可加用煅牡蠣、麻黃根、山萸肉提高療效。
二、張仲景對半夏的運用
《傷寒論》中含“半夏”的方劑有18方,《金匱要略》中含“半夏”的方劑有28方,去掉重複的方劑,共39方。見表34。
痞滿
除了上文所講三瀉心湯治療痞滿病之外,還有 旋覆代赭湯主治“痰氣痞”,方中也有半夏。
小結胸病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 者,小陷胸湯主之。”可聯繫《本經》“心下堅”一起理解。
噁心,嘔吐
小柴胡湯“嘔而發熱”“心煩喜嘔”;小半夏湯“先渴後嘔”;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黃連湯“腹 中痛,欲嘔吐者”;乾薑人參半夏丸“妊娠嘔吐不止”;竹葉 石膏湯“氣逆欲吐者”;柴胡桂枝湯“微嘔”;黃芩加半夏生 薑湯“不下利,但嘔者”;竹葉湯(嘔者加半夏半升洗);厚 樸七物湯(嘔者加半夏五合)等。
寒凝咽痛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咳喘病
寒、熱咳喘均有用到,上文已有論述,在此 不再贅述。
好書推薦
《神農本草經講堂實錄》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臨床的必讀經典之書,正如本草專家祝之友教授指出:“要學習好中醫中藥,必須要讀經典。要讀《黃帝內經》,讀《傷寒雜病論》,讀《神農本草經》,不僅要讀,而且要精讀。”本書基於《本經》中45味臨床常用藥物,重點結合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並聯系後世醫家、名老中醫經驗,解讀中藥內涵,講解其臨床應用,理論聯繫實踐,旨在提高中醫本科生、研究生、住院醫師、規培醫師對於《本經》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強化其中醫臨床思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每味中藥講解內容大致分五個方面:第一,《本經》原文的解讀;第二,張仲景對其運用;第三,現代臨床應用,包括目前《中藥學》的認識,以及用藥注意事項;第四,名老中醫運用該中藥的經驗;第五,典型醫案。
本書特色在於以講稿的形式,將《本經》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後世醫家經驗結合在一起講解,理論聯繫臨床,讀完本書後,以期可以學以致用,拓寬中醫臨床思維,提高臨床療效。
鑑於編者水平有限,有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斧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完善,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