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文明互鑑中實現共同發展

在中非文明互鑑中實現共同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高瑩)5月12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與中國非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非文明和諧互鑑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非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出席會議並致辭。

中非合作樹立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典範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高翔指出,中國和非洲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絢麗的花朵,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和平交往、平等互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樹立了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典範。在“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引領下,中國秉持“真實親誠”的原則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國家開展平等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文明衝突論,從不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強加於人,堅持共享發展成果和經驗,支持非洲國家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和道路。
高翔強調,把中國和非洲真實的歷史告訴人民,把真實的世界歷史告訴人民,是中非學界面臨的共同任務。編修歷史研究典籍是積累歷史經驗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互鑑的重要載體。編寫一部展現非洲歷史本來面貌和非洲文明豐富內涵的非洲通史,不僅能夠提升中國的非洲歷史研究水平,也有助於讀者全面瞭解非洲歷史發展脈絡,樹立正確的非洲觀和中非合作觀,豐富中非人文交流的成果。希望中非學者匯聚雙方智慧,深度挖掘史料,加強理論創新,以中國非洲研究院為合作平臺,共同推進《非洲通史》(多卷本)編纂工作,合力打造全面、深入呈現非洲悠久歷史和璀璨文明的傳世之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將不斷深化與非洲學界和智庫的合作,以多渠道、全方位學術交流和《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研究編撰為著力點,廣泛開展文明對話,在互學互鑑中實現共同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研究中非文明交流互鑑意義重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和非洲雖相隔千山萬水,但雙方交往源遠流長。從《史記》中關於張騫鑿空的見聞,到唐代杜環的《經行記》、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及趙汝適的《諸蕃志》、明代費信的《星槎勝覽》,再到清代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關於非洲的記載不勝枚舉,折射出雙方彼此認知由“點”到“面”、由“面”到“裡”的逐步深入過程,也見證了兩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鑑的不斷深化。
埃及駐華大使阿西姆·哈奈菲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在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教授查爾斯·羅曼·姆貝勒看來,非洲和中國歷史發展的相似之處,賦予了非洲文明和中華文明諸多核心共性。例如,雙方都推崇和諧、團結、共生的“和”理念,都強調合作和友誼的重要性,都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精神等。這些共同價值觀超越了政治和經濟,是歷史上非中交往源源不斷的前提,也是新時代非中合作的重要基石。
“加強對中非文明交流互鑑的研究,能夠開拓人類普遍交往歷史理論的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兼歷史學院執行院長朱昌榮認為,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歷史,就是各文明從彼此分散到相互依賴的過程。立足中非文明交流互鑑的理論視角,我們能夠從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中,總結出亞非文明多元、平等、和諧、共生的歷史經驗和交往模式,揭示出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話語有顯著區別的世界文明交往理論。這種文明交往理論可以充分彰顯包括中非在內的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現代意義,增強文化自信,從文明長河中探索、總結文明彼此借鑑與共生的歷史經驗,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客觀全面研究非洲歷史和中非關係史

15世紀以後,非洲和中國經歷了相同或相似的歷史遭際,先後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殖民主義史學宣揚“非洲沒有歷史”和“非洲文明外來說”,對非洲歷史研究產生了長期消極影響。與會中非學者一致認為,必須以正確的歷史觀看待非洲歷史和非洲文明,突破歐洲中心主義思維,客觀、全面地研究非洲歷史和中非關係史。
 
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教授、非洲社會科學聯合會前副主席恩科洛·福埃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非方委員彼得·卡格萬加說,非洲的歷史是由西方書寫的,其中充滿了偏見,對於非中交往的描述也帶有歧視和偏見。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教授、非洲社會科學聯合會前副主席恩科洛·福埃表示,至今仍有一些西方學者對非洲文明和中華文明持不認同的觀點,這是由於他們對這兩種文明的理解非常膚淺,“我們必須從零開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以打破這種偏見。”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喀麥隆)高暢表示,非中學界應共同努力,爭取對非洲歷史研究的主導權。
納米比亞駐華大使凱亞莫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索馬里駐華大使阿瓦萊·阿里·庫拉內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2021年,中國非洲研究院啟動新編《非洲通史》(多卷本)項目,力求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匯聚全國非洲研究界的力量,編撰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非洲通史。該項目引起了非洲各界的關注。索馬里駐華大使阿瓦萊·阿里·庫拉內在致辭中表示,《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編纂,能夠打破西方關於非洲歷史敘述的壟斷,推動非洲歷史敘述更加多元。
目前,《非洲通史》(多卷本)項目已完成開題論證,多個子課題進展順利。會上,多位學者就推進該項目發表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李正華表示,研究編撰新中國史的經驗對於《非洲通史》(多卷本)具有參考意義,具體包括分清歷史主流和支流、注意歷史的內在聯繫、使用科學的方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等。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張永蓬建議,在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非洲通史》(多卷本)“非中關係卷”應增加對雙方科技合作的歷史考察。
會議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主持開幕式。中國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非洲通史》(多卷本)首席專家李新烽作會議總結。埃及駐華大使阿西姆·哈奈菲、納米比亞駐華大使凱亞莫出席會議並致辭。多位中非學者和非洲駐華使節參加會議,圍繞中華文明與非洲文明的核心共性研究、中華文明與非洲文明發展進程研究、以文明互鑑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議題展開研討。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