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診斷開方只是起點,不是終點。要想取得最終的療效,除了過硬的醫術,我們還需要跟各種患者達成共識、建立信任、處理各種醫術之外問題的能力。否則,再好的辨證處方,如果患者心中有猶疑,服藥不配合,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引發糾紛和爭執,影響醫者的心力。
今天分享林志欣老師在《行醫訣竅》課程中答疑的3個問題,以期給大家提供一些行醫啟發~(編輯/個個)
《行醫訣竅》課程答疑
林老師,您好!我治療的一些疼痛患者,可能好了六七成,後面多是畏懼針灸的疼痛或者中藥的苦澀,不想來治療了,這類患者如何溝通?如何提高他們的複診率?謝謝!
我們課裡也有提到這個問題,太多的病人,病好的差不多就不來了。
首先,回到我們課程所講的底層邏輯:先問問自己,好差不多意味著什麼?是不再恐懼,逃離了風險,就一旦他對疾病的恐懼跟風險,小於對你治療方法的恐懼的風險,或者說是小於整個醫療成本,醫療也是有成本的哦,他覺得這個風險在他的承受範圍邊界之內,可能就不會再去採取複診的動作。
那要破這麼一個動作的話,我們課裡面也有提到。一個核心的點是,病人是治病的第一責任主體。你要讓他有種認知,覺得這個(疾病)尾巴治療的實際意義是很重大的。而不是說簡單的,現在你症狀消除了,你就好了,你的隱患還在。
比如,“作為你的醫生,從對你負責任的角度而言,我希望說,你這個尾巴要收好,是不是?要不然你臨床當中看到很多的病人,同樣一個病,前三個月來看,好了三個月,後面又來了。這不是我們醫生希望得到的結果,是吧?”
那麼對這個病人的話,除了剛才提到的說,明確他是第一責任人以外,你要給他定目標。就我們在後面的診療交付裡面會有提到,還有給他一些激勵,激發他的責任主體意識出來。
其實我們能夠給病人的影響有限。更多的說,他通過跟醫生的接觸、交流、互動的過程,來感知到了在醫生現在看到的信心,看到了他堅持下去的意義。以及把目標治癒的這種責任放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就開始行動了。
好,最後一個就是什麼,你可以考慮在後續的療法上面,降低他對療法的恐懼。就比如,原來扎針很痛,那你後面能不能不用扎針的方法?比如說尋真療法,它既可以扎針,也可以揉一揉按一按。當我疾病痛苦跟恐懼沒那麼大的時候,我不願去接受扎針種痛苦,但如果說你給我點點穴、按按揉,或者說開點藥煲煲湯,我是接納的,是吧。你療法可以改變。
最後一個就是,病都是病人自己的,我們作為醫生,履行好我們的責任即可。病人覺得無所謂,不看了。那我們該做的都做完了。就隨緣就好。你沒辦法改變他的,強扭的瓜不甜,硬扭來看病?不可能的,是不是。所以說,(如果當下教育不來)隨他而去吧。可能過段時間他又來了,難受了他又來了。下次的時候,就可能是比較好的一個教育的機會。
沒有任何明顯症狀的新患者,那我在診療和溝通的時候,重點應該是什麼?
第一,你要找到患者的需求點。沒有症狀不等於沒有需求,來就診的患者一定有需求。需要挖掘患者真實的訴求,哪怕只是“想調理調理身體”這樣的需求,找到需求點,醫生的溝通重點和技巧自然就有了。
第二,新患者尤其要做好診療交付,建立信任。通過四診合參告知患者他身體的基本狀態,主動給患者提供解決思路和選擇,再通過反問“你最想解決什麼問題?”確定具體訴求。很多“調理”的患者可能一開始需要改善的目標,但根據你自己的診斷,你可以給他提供方案、提供思路。這樣你們的溝通重點不就來了嗎?
第三,不斷尋找共識。整個醫療交付的過程,實際就是達成共識的過程。哪怕你最初提供的方案病人不接納。藥太苦了,我不喝行不行?但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為什麼呢?因為不喝藥,病好不了。二選一嘛,是不是?或者能不能接受扎針、艾灸等別的治療方案?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
你問的如何去溝通,實際關鍵在共識,找對方的需求點,患者的需求點就是你建立共識的基礎。我再強調一下,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不等於沒有訴求。他人已經到你這邊了,他找你看病,肯定是有訴求的,這個是不用問的。只是訴求要去挖掘出來。
個別患者建立了較為深度的關係後,每天都會發閒聊信息。不回顯得不尊重,但是回覆又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如何處理?
信息回覆,實際就是我們說的關係嘛,它往往是把握一個度,它沒有對跟錯,你不要糾結做不做。
因為我的朋友圈當中也有一部分人,每天早上給我發早安,晚上給我發晚安,我一開始也很煩惱,我也不知道說要回還是不回,後來我習慣了。就類似這種的信息,我是不回的。
有事情,他如有諮詢一些事情,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互動,是不是。那其他的我覺得不要太糾結。我們建關係,但是不糾結於關係,不要關係綁住你。
你們深度關係的建立,不在於他給你問好了,或者閒聊這句話你有沒有回覆。
甚至你也可以怎麼樣呢?就第一次弄完了以後,你可以編一條信息告訴他——實在不好意思,我看診都很忙。你的信息我有時候沒辦法及時回覆,是不是?如果說你有事情留言的話,我一定會給你回覆的,但是如果說沒有特殊的事情,我可能太忙我就不回覆了,希望你理解。就好了,就一次性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如實相告。
對,我這邊再補充一下,我說建立關係但不糾結關係是什麼呢?關係是要有原則的,就我們行醫要有行醫的原則,有行醫的底線。不要破壞原則去建立關係,比如過分討好病人,過分遷就。那這樣實際最終是破壞關係。
大家一定要記得,因為有時候有一些醫生剛剛開始的話,病人會少,那有時候他很多事情會做的太過了。太過了,甚至有時候顯得醫生不自重了。不自重的話,那你就很難得到病人真正的認同。
所以,不要因為關係破壞規則。破壞你行醫的原則的時候,那麼你(醫生的角色)就立不住了,你的關係就立不住了。
•本文整理自《醫塾·行醫訣竅》課程答疑丨作者/林志欣丨編輯/個個、居業丨校對/阿珓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