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傷胃、臘肉傷腎、最傷肝的肉竟是……不想5大器官被傷透、癌上身,勸你管好嘴

新鮮肉類是人體獲取蛋白質、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良好來源,是每日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現如今,肉類攝入量嚴重超標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食以肉為先,有人嗜海鮮為命,有人無肉不歡……

但問題是,各類肉食吃多了、吃久了,會對身體各器官、組織造成各種傷害,譬如↓

海鮮傷脾胃

中醫認為,海產品源於冰冷的海水中,性質多偏寒,容易引起脾胃不適。特別是平素脾胃不好的人如果一次吃太多,很容易胃部受涼,引起急性腸胃炎。

因此,有經驗的人在烹調海鮮時,會放足蔥、姜、蒜、紫蘇等暖性調料,以“中和”海鮮的寒性。


但是,如果是外出吃海鮮,可能就沒有這麼講究,再加上過年期間大家大餐吃多了,脾胃一時無法處理海鮮帶來的大量寒溼,就很容易發生腹痛、腹瀉等各種不適。

此外,對於一些敏感體質者來說,吃海鮮還會有過敏風險,比如:

①有的可出現胃腸道症狀,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


②有的可出現皮膚症狀,如皮疹、皮癢、水腫;

③有的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如流涕、噴嚏、哮喘等,甚至有呼吸困難、心悸出汗、血壓下降及過敏性休克。
總之,機體過敏反應的危險性是不可預知的,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屆時未必能及時施救,所以對海鮮過敏者切不可存僥倖心理,一定要忍痛割愛。

而普通人吃海鮮,也別貪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常見的水產品包括魚、蝦、蟹和貝類,推薦每天攝入量為40~75g。


臘肉傷腎

臘肉是醃製肉的一種,常見的有臘豬肉、臘牛肉、臘雞、臘鴨、臘羊肉等,其風味獨特、口感爽脆,廣受大眾好評。

然而,大家不能只沉迷於臘肉的味蕾誘惑,而忽視它對健康的影響。


製作臘肉時,免不了使用大量食鹽和含鹽調味料。

以臘豬肉為例,一般來說,每100克臘豬肉的平均含鹽量約為2.1克,是同等重量鮮豬肉平均含鹽量的十幾倍。

所以,如果長期吃臘肉或一次吃太多,很容易造成鹽分攝入過多。

而飲食中95%的鹽是由腎臟代謝的,攝入鹽分越多,腎臟負擔就越重。

再加上鹽中的鈉具有親水性,會導致體內水分不易排出,易引起水腫,致使腎臟負擔進一步加重,引起腎臟受損。


除了危及腎臟健康,大型流行病學表明,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骨質疏鬆等疾病,均與高鹽攝入有關。

此外,鹽分的高滲性還會破壞胃黏膜,導致慢性胃炎。若不加節制,繼續刺激,時間久了容易誘發胃癌。

因此,建議大家:

  • 可以偶爾吃一些臘肉滿足味蕾,但不宜經常食用,且一次也不要吃太多,應控制在100克以內;

  • 烹調臘肉時,先用水浸泡一會或煮過後,再用於蒸、炒等,以儘量減少鹽含量;

  • 適當吃些含鉀量高的蔬菜水果,可抵消部分鈉(食鹽)的不良作用。

注意:醃製肉普遍存在鹽含量超標的問題,其對人體的危害及食用時的注意事項和臘肉基本相同,小編在此不多贅述。


肥肉傷腸、傷全身

肥肉脂肪含量高,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也多,一旦攝入量超過人體所需,多餘的營養物質:

一方面會使人肥胖,進而出現各種疾病,危及全身器官組織;

另一方面會成為細菌的溫床。在細菌的作用下,肉類富含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會迅速腐敗,產生多種有害物質,如致癌物或輔助致癌物質。


如果腸黏膜長期遭受此類物質的“薰染”,“炎症——壞死——再生”的過程不斷輪迴,黏膜細胞在修復過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會發生惡變,形成腫瘤。

當然,肥肉並非洪水猛獸,一點也沾不得,但大家食用時一定要適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天畜禽肉的攝入量為40~75g。而豬肉含脂肪較高,應儘量選擇瘦肉或禽肉。

淡水魚蝦傷膽、傷肝

現如今,喜歡吃魚生、醉蝦、生醃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小編要真心勸大家一句:收手吧!

原因很簡單:人體若是食用了攜帶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很容易感染肝吸蟲病。


感染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不一定能察覺到。

但是,當蟲子在肝臟內大量繁殖後,會引起膽管阻塞、膽汁滯留,進而發展成膽管炎、膽結石、肝硬化甚至肝癌,或是破壞膽管,多年後悄然致癌。

注意:不少人吃魚生時,會通過喝高度酒或蘸醋、醬油、芥末等來殺蟲,但這麼做很難殺死其攜帶的肝吸蟲活囊蚴。

建議:儘量不吃魚生;若是吃過,懷疑自己被感染,應儘快到醫院檢驗糞便。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多動腦、不易老#
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答案吧

編輯:初醬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