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洛陽的精靈

鄭貞富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日前,第40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已落下帷幕,這場沉浸式的賞花遊園盛會,讓觀眾感受到洛陽風雅古韻與潮流時尚相融的文化魅力,也令洛陽牡丹千姿百態的形象長留人們心間。牡丹是河南省洛陽市的市花,如果說洛陽是我們這個古老國度不老的容顏,那牡丹則是這容顏上嫵媚的胭脂。

傳說很早很早以前,神奇的鳳凰飛臨洛河上空,化作美麗的鳳凰城,它位於群山環抱的洛水之陽,因此稱洛陽。鳳凰神的女兒,名叫宓兒,她用筆畫出了這座神城的一草一木,最後畫出神城聖花,也就是被稱為“百花之王”的牡丹。唐代詩人徐凝的《牡丹》說:“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正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鳳凰公主被尊為洛神和牡丹仙子,而牡丹又稱洛陽花。牡丹與這座城市相伴,同歡同悲,不棄不離,共經霜劍飛雪、鐵馬冰河,相約春天,歲歲花開。

隋煬帝時期,牡丹入洛陽西苑,標誌著牡丹由野生階段過渡到園林種植時期。而正如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所說:“自唐則天以後,洛陽牡丹始盛。”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則天出生於洛陽教義裡。關於武則天本名叫什麼有多種說法。其中,清朝張象山《鄉村誌異》說:“人傳武后本名多矣,皆訛傳也。武后本名牡丹,牡丹別名媚娘也。故太宗賜其媚娘之雅名也。”

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唐太宗聽說武氏有才貌,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名“武媚”。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武氏再度入宮,不久,成為皇后。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大唐帝國正式遷都洛陽,稱洛陽為東都。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駕崩。次年,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東都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於神都,國號周。

武則天對洛陽進行了大規模城市建設,特別是對西苑進行了擴建。西苑廣種花木,引進了一批牡丹新品種,這在舒元輿《牡丹賦》的序中有記述。《牡丹賦》的序說:“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寢盛。”這段話的意思是,武則天的家鄉(其父親的老家)西河,不少寺院都有牡丹珍品。武則天感嘆上林苑中缺少這種牡丹,便命人將這些牡丹移栽入上林苑。從此神都的牡丹便一天天興盛起來。

這裡的西河指今山西汾河一帶;上苑就是上林苑,即西苑、神都苑。該序接著說,西河牡丹入上苑後,從宮中到官府衙署,向外發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裡,處處廣為栽植,多得像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條大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處停止。每到暮春時分,遊覽、觀賞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為神都的一大盛事。

牡丹盛開之時,美不勝收,但轉瞬之間,半作香塵半逐風。看花開花落,知人有生死、國有興衰;看一花一葉,知四季變化、世界雲煙,故佛教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之說。牡丹也稱佛花,各大寺院都廣種牡丹。如龍門的潛溪寺、香山寺,城中的興國寺、魏國寺,牡丹都極盛。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留學僧玄昉回國時,帶走了一批洛陽牡丹,將其種植在日本國都平城京興福寺。牡丹開花的時候,吸引了大批人前來觀賞。此後,牡丹又從興福寺傳入各寺院和達官顯貴的庭院,並逐漸形成了一個特徵鮮明的日本牡丹品種群。

唐開元二十一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是洛陽女兒楊玉環15歲的生日,這一天,楊家在宅園的牡丹園中,為玉環舉行笄禮。後來,在牡丹花香里長大的楊玉環成了大唐帝國的貴妃。

楊玉環非常喜歡牡丹,於是來長安時,她帶來百本(株)牡丹,有些便種在沉香亭邊。牡丹花開,唐玄宗、楊玉環在沉香亭畔觀賞牡丹,命李龜年持御用金花箋,宣召李白進宮,讓他立刻寫出牡丹新曲。李白當時宿醉未醒,但乍見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照映著明媚動人的楊貴妃,反而文思泉湧,揮筆寫下《清平調》三章,留下“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名句。

李杜賞花圖

聶劍帆 繪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兩人年紀雖相差了11歲,卻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在洛陽遇到了杜甫,二人同賞牡丹,在花叢中飲酒賦詩,成為牡丹史中一段佳話。

事實上,在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這樣的牡丹佳話。這些故事不斷融入河洛文化,豐富著牡丹的美好意象,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牡丹,是洛陽的精靈。花開迎盛世,花謝孕新機。年年歲歲,洛陽花好,莫誤花期。

 (本報駐河南記者張瑩瑩整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