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尷尬,針藥巧排除

打嗝尷尬,針藥巧排除

打嗝尷尬,

針藥巧排除

北京/龐廣赫

     打嗝,中醫又稱“呃逆”,是膈肌痙攣收縮而引起的,原因尚不明。因橫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縮,空氣被迅速吸進肺內,兩條聲帶之中的裂隙驟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聲響。與牙痛一樣,打嗝雖然不算是個“病”,但打個不停十分尷尬,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件頗苦惱的事。

     從古到今,治打嗝的竅門不少,像民間常見的屏氣法、深呼吸法、驚嚇法、喝冷水喝熱水、牽拉舌頭等等,可謂花樣百出。今天筆者想推薦一些中醫的方法給大家,若是上述方法都沒有成功,或許下面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按揉雙側的攢竹穴

     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側邊緣(眉頭)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穴。足太陽經主表,所以此穴對於著涼吹風后的打嗝更有效。

     春節期間有位患者來急診做心電圖,筆者發現其呃逆不停,便問他是為什麼來看病。患者說:“就是打嗝不停……都3天了,什麼方……法都試了,吃中藥……也不見效……才來急診的……查了半天……也沒什麼結果……”患者苦笑,已經打嗝打得連話也說不連貫了。

     這讓我想起了曾聽過的一個病例:有一個大學生,飽餐後出去洗澡吹了風,回來就打嗝不止,試過很多常規方法都無效,也有兩三天,後來,老師只是點按攢竹,幾分鐘便止住了。

     想來春節期間,患者多半也會飽餐走親戚,跟那位學生的情況差不多,當即便提議給他試一下。

     讓患者平躺,這樣頭後面有支撐,更好用力,用雙手拇指按揉攢竹穴,患者大呼酸脹,眼淚直流,但按揉不到100下,患者的嗝便真的漸漸止住了。

敲風門穴與肺俞穴

     嗝是由控制呼吸的膈肌異常運動,氣體上衝產生的,而肺主氣,司呼吸,且其性屬金主沉降,剛好與之對應。

     風門穴與肺俞穴均在背部,分別位於第2、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取俯臥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上方取穴標誌:頸部前屈時項部最高骨性突起——第7頸椎,再向下數至第2和3胸椎棘突下方,根據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柱之間為3寸,兩線的中點即脊柱旁開1.5寸處為風門穴、肺俞穴所在。找到穴位後先用左手兩手指指腹置於兩側風門穴上,右手用拳大力敲擊,再置於肺俞,做法同前。

     但要注意,這個方法不宜用於老人,以防震動引起血栓脫落等問題。

刺素髎

     素髎穴在人體的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也是治療本病的經驗穴。

     本法強調要用粗針並且要患者“眼睜睜”看著粗針緩慢地接近和刺入鼻尖(淺刺避免傷到軟骨),想來可能與驚嚇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曾用類似藥香的“萬應點灸筆”隔藥紙(為防止留下印記)點灸患者鼻尖,使其有蟲咬感,也是點一次就收到了止嗝的效果。

     鼻尖彈性太大,按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但較敏感,所以若一次給足刺激(針刺或點灸,也可以用帶火星的火柴棍或線香隔紙刺激),多有效驗。

中藥治療

     若上述方法仍不見效,就需要考慮中藥調理一下了。呃逆一證,多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故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降逆止呃。若是危重久病患者出現呃逆,有可能是胃氣敗絕之象,更應請專業醫生處理,故在此不贅述。僅舉3個方劑,讀者可自行參考試用。

1.小半夏湯(姜半夏、生薑)

     本方證因痰飲停於心下,胃氣失於和降所致。以嘔吐痰涎或乾嘔呃逆但口不渴,飲食不下,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方中姜半夏辛溫,既燥溼化痰滌飲,又降逆和中止嘔,而生薑為嘔家聖藥,降逆止嘔、溫胃散飲,且制半夏之毒,是治療痰飲嘔吐、呃逆的基本方。

2.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大棗、生薑、黨參、甘草)

     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以呃逆、嘔吐,口乾,舌紅嫩,脈虛數為辨證要點。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共為君藥,餘下藥物主要起到補益養胃作用,對於胃虛有熱(如手術後導致)的呃逆、乾噦較為適宜,但注意嘔逆因實熱或虛寒而致者均不宜直接用。

3.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黨參、生薑)

     本方證因胃氣虛寒,症見呃逆不已,胸痞脈遲。方中丁香溫中降逆,是治微寒嘔逆的要藥,柿蒂苦平降洩,專入胃經,為止呃要藥,生薑、黨參仍起到補益養胃的作用。四藥相合,共奏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