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27113037/answer/2876150687
以萬歲為名(或字)這種現象在南北朝以至隋唐,並不算罕見。
除大家熟知的史萬歲之外,南朝劉宋時期還有刺史周萬歲。
唯左丞庾登之奏鎮北檀道濟北伐不進,致虎牢陷沒,蕃嶽宰臣,引咎謝愆,而責帥之劾,曾莫奏聞,請收治道濟,免中丞何萬歲。
會稽郡丞張思祖遣臺使孔矜、王萬歲、張繇等配以器仗將吏白丁,防衛永興等十屬。
《北齊書》卷五十:其弟萬歲,及二子寶行、寶信並開府儀同。
其驍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收其精兵,舉介州及永安來降。
《新唐書》卷三:十二月庚午,琰州獠寇邊,梓州都督謝萬歲死之。
真卿乃募勇士,旬日得萬人,遣錄事參軍李擇交統之簡閱,以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為將。
以上這些都是記入正史的人物,扒拉一下就有這麼多,可知民間以萬歲為名的只會更多。
上面提到那位字萬歲的李遠,西魏文帝登基的時候,認為他的字起的好,還特意點名讓他上去扶著皇帝坐上寶座。
魏文帝嗣位之始,思享遐年,以遠字(萬歲)可嘉,令扶帝升殿。
“萬歲”二字不再見於人名,是唐玄宗以後的事,至少文獻裡再看不到叫萬歲的了。
博士論文《唐代姓名研究》作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
武則天在位期間連續使用了三個帶“萬歲”字樣的年號,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再度強化了“萬歲”二字與統治者之間的關聯。
那之後又經過近千年,皇室才真正壟斷了萬歲的使用權。
科舉制度在唐朝的完善,使得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之間。
儒家的意識形態,它所強調的“尊卑有別”“忠孝仁義”“君為臣綱”等思想成為主流,受到教化的民眾自覺地不再去碰已經被皇家賦予了特別意義的萬歲一詞。
最後順便一提,這個昝萬壽後來獻城投降了,忽必烈很高興,給他賜名為“順”,他後半輩子就叫昝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