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為什麼突然躁狂發作了?
Ta剛剛行為異常是因為哪句話?
我無意中的言行會不會刺激到Ta?
……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身邊的親友,因為對病情的不瞭解,而對抑鬱症患者的各類行為產生誤解,對雙方身心健康造成困擾。
另外,在和抑鬱症患者相處時,周圍的人往往也會不知所措,甚至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傷害到抑鬱症患者的內心。
如何更好地識別抑鬱症患者的異常表現?如何通過自己的言行,幫助和安慰抑鬱症患者,和他們和諧友好地相處?來了解!
抑鬱症的症狀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個體差異很大,但是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表現。
1.心境低落:它是最核心症狀,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心態悲觀,程度輕重不等。輕度患者會悶悶不樂、缺乏愉快感、興趣缺失,重度患者會感到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2.思維障礙:患者常感覺思維變慢、腦子變空,反應慢、記不住事情。思維內容多悲觀消極,嚴重時患者甚至出現妄想等精神類症狀,比如因軀體不適而懷疑自己患有重病,也可能會出現關係妄想、貧窮妄想、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幻覺,常為聽幻覺。
3.意志活動減退:表現為沒有意願和動力做事。比如生活懶散,不願社交,長時間獨處,嚴重時不顧個人衛生,甚至不語、不動、不食。
4.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或學習費力,總是回憶過去不開心的事情,或者總是想些悲觀的事。
5.軀體症狀:涉及各個器官,導致患者就診醫院的多個科室。常見症狀包括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疼痛(身體任何部位)、性慾減退、陽痿、閉經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
抑鬱症產生的最關鍵原因是動力缺乏和快感缺失,就像列車失去了燃料和動力裝置。這導致患者對生活失去興趣和開心,無法維繫原來的生活狀態。嚴重時,患者生活進入停滯狀態,不僅維持不了高級的社交工作能力,而且基礎的生理狀態如飲食和睡眠也出現問題,甚至產生精神類症狀,想要自殺。
讓抑鬱症患者獲得尊重和正在嘗試被理解的感覺很重要。他們各類症狀表現的背後,不是懶惰和任性,而是疾病在作怪。他們的很多痛苦不為人知,也很難一次性表達清楚,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去嘗試多理解他們。
專注、不加批判、用心地去傾聽,對抑鬱症患者最重要。認真傾聽才能撥開患者行為表象的迷霧,理解和看到背後的真相。
聽他們表達身心不適和顧慮,聽他們在講述中慢慢地重新定位自己,聽他們講述也許我們不知道的一些感受和經歷……傾聽過後,我們最好不加評價、不加分析、不加指責。
抑鬱症患者的心理通常很脆弱,需要被關心和愛護,隔離掉一些不必要的責任、要求和影響。我們要多關心他們的軀體不適,同時也要帶他們及時就醫,不要覺得“抑鬱不是個好事兒,咱們誰也不能往外說”。
一個溫暖、穩定、相處起來舒服的狀態對抑鬱症患者很有必要。有的患者想單獨待會兒,我們就要在約定安全後給予一些空間和自由。有的患者容易哭泣和發洩,我們就要給予陪伴,允許他在不傷害自己的限度內發洩。
抑鬱症患者處於疾病的狀態下,承受力和對外界的敏感度異於日常狀態,各類微小的事情都會帶給他們壓力和崩潰感。
所以,在沒有專業的患者病情評估和醫師指導下,強行帶患者去做運動、聚會、旅行、讀書及嘗試各類網上查閱到的治療方法和調整方式,並不合適,有時候反倒會給患者帶來身心負擔,加重病情。可以嘗試邀請時,允許患者拒絕,也允許患者中途退出。
不要說“這算個什麼事兒”“小心眼兒”“人家的處境比你還難,也沒有抑鬱”,因為患者最害怕被貼上不努力、不負責、不認真、不堅持等標籤。可以說“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
不要直接問“為什麼你抑鬱” “為什麼大家都有壓力,就你生病”,可以說“我會和你一起度過”。要知道,抑鬱是疾病,它的病因很複雜,目前也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如同感冒、糖尿病一樣,我們無法選擇患和不患哪種疾病。
盡力去做,帶著愛去看護抑鬱症患者就是最好的應對辦法,不用揹負太多心理負擔。請你明白,患者生病不是誰的錯,不要過於責備自己沒有照顧好他們。此外,患者有很多事情做不到,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他們的配合度是需要不斷磨合、治療和改善的。
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態,判斷患者是否需要藥物干預、目前最該做的和最不該做的事情等,並給出相關治療方案。這會幫助患者及其親友擁有最好的支持和保障。
抑鬱是一種疾病,醫生、家屬和患者是一個治療聯盟。讓我們一起認識抑鬱,理解抑鬱,學會和抑鬱症患者相處,陪他們順利走出心理的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