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危症再生驗案

噎膈危症再生驗案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收錄200多則古代典型病案

倪慶雲病膈氣十四日,粒米不入咽,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醫已歇手。
餘適診之,許以可救,渠家不信。
餘曰:盡今一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方,一劑全安。
渠家曰:病已至此,滴水不能入喉,安能服藥六劑乎?
餘曰:但得此等甘溫入口,必喜而再服,不須過慮。
渠諸子或庠或弁(弁:古時武官所戴的皮帽,後專指低級武官),亦知理折,僉曰:既有妙方,何不即投見效,必先與理中,然後乃用此,何意耶?
餘曰:《金匱》有云,病人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臭水為腸中之水,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系,以代赭墜之,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俾氣易於降下,然後代赭得以建奇奏績。一時之深心,即同千古之已試,何必更疑?
及簡仲景方,見方中止用煨姜而不用幹姜。又謂乾薑比半夏更燥,而不敢用。
餘曰:尊人所噫者,下焦之氣也;所嘔者,腸中之水也。陰乘陽位,加以日久不食,諸多蛔蟲,必上居膈間,非乾薑之辣,則蛔蟲不下轉,而上氣亦必不下轉,妙處正在此,君曷可泥哉!
諸子私謂,言有大而非誇者,此公頗似。姑進是藥,觀其驗否。
進後果再索藥,三劑後病者能言,雲內氣稍接,但恐太急,俟天明再服,後且轉方為妥。
至次早,未及服藥,復請前醫參酌,眾醫交口極沮(沮:阻止),渠家並後三劑不肯服矣。
餘持前藥一盞,勉令服之,曰:吾即於眾醫前,立地轉方,頃刻見效,再有何說!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茶匙與之。
才一入口,病者曰:好藥,吾氣已轉入丹田矣!但恐此藥難得。
餘曰:易耳。
病者十四日衣不解帶,目不交睫,憊甚,因圖脫衣安寢。冷氣一觸復嘔,與前藥立止,思粥,令食半盞。渠飢甚,竟食二盞,少頃已食六盞。復嘔,與前藥立止,又因動怒,以物擊婢,復嘔,與前藥立止,已後不復嘔。但睏倦之極,服補藥二十劑,丸藥一斤,將息二月,始能遠出,方悔從前少服理中二劑耳。

胡卣臣先生曰:旋覆代赭一方,案中屢建奇績,但醫家未肯信用,熟讀前後諸案,自了無疑惑矣!(《寓意草》)

【點評】此患者噎膈重症,半月水谷未進,群醫束手。喻氏精於《傷寒論》,斷為旋覆代赭湯證。旋覆代赭湯出自《傷寒論》“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方中以旋覆花為君藥,“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平衝降逆,生薑溫中止嘔,半夏祛痰散結、降逆和胃,併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為佐使之用。然患者中焦脾胃虛極,恐不任赭石之重墜,故先以理中湯六劑挽救中州。方中乾薑溫運中焦以散寒,人參補氣健脾、滋養胃陰,白朮健脾燥溼以促脾陽,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中焦得復,再進旋覆代赭湯。藥證相合,步步為營,故能藥一入口,自覺氣轉入丹田之感,效如桴鼓。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古代名家腫瘤醫案選評,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柴可群。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