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同志參加過艱苦的長征,與其他同志們相互扶持,走過了千山萬水,最終成功擺脫了敵人的追擊,於陝北落腳,開啟了革命的新篇章。後來,她被調到婦女部門工作,為破除封建思想,促進女性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她就是鄧六金。
鄧六金前半生過得很坎坷,她剛出生沒幾天就被送出去當童養媳,公公婆婆倒是開明人,從來沒有打罵、虐待過她,待她如同親生閨女一般。13歲那年,她主動到一個小作坊當童工賺錢補貼家用,在此期間,她接觸到了馬列主義,並很快成為其信徒,開始主動接受黨組織的領導,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活動。
後來,公公和婆婆催她回家完婚,此時的她已經覺醒,斷然不會再接受壓迫,於是便選擇逃婚,上山參加了紅軍。上級首長對她很照顧,先是安排她到寫字班學習,等她有一定文化水平後,再派遣她到宣傳部門工作。她做事很認真,各項任務她均能圓滿完成,因而深得上級首長的青睞,19歲那年,她順利通過考察,正式加入黨組織。
1934年,紅軍在對敵鬥爭中損失慘重,官兵傷亡了數萬人,可謂元氣大傷。人民武裝急需補充新鮮血液增強實力,以應對敵人下一輪的“圍剿”。沒過多久,黨中央下達了“擴紅”的命令,要求中央蘇區各蘇維埃政權派遣骨幹幹部下到基層,動員人民群眾參加紅軍。鄧六金接到命令後,立即返回家中,勸說兩個姐姐投入紅色陣營鬧革命,同時還藉機在老家的村鎮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在青年群體中擴大紅色的影響力。
當年10月,紅軍決定開啟長征,向湖南轉移,鄧六金與其他數十名女同志被集中起來編入幹部休養連,跟隨黨中央一同行動。鄧在其中是政工幹事,既要負責穩定大家的情緒,又要籌措糧草、找尋宿營地,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她帶著隊伍通過一座土坡時,不幸被敵機發現,對方立即俯衝下來對紅軍發動猛烈攻擊。
有好幾位戰士被敵機投下的炮彈炸傷,失去了行動能力,鄧六金見狀,馬上背起傷員向安全地帶轉移,等到擺脫敵機的糾纏、追上大部隊之後,她緊繃的神經這才放鬆下來,不由自主的癱坐在地上大口喘著粗氣,整個人差點虛脫。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她親眼看見很多戰士走著走著突然一頭栽倒在地上,慢慢停止呼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她也見過有女同志被惡劣環境損害了身體,落下終身疾病,再也無法生兒育女,享受做母親的權利。
抗戰時,她出任婦女部門的巡視員,先後在華東、華中各地工作,有力的促進了婦女覺醒與解放。解放戰爭時,她又奉命籌辦華東保育院,負責照顧幹部以及烈士的子女,讓孩子們能有個避風的港灣,安然度過童年。這項任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十分的難,當時鄧六金手頭什麼都缺,面臨諸多困難。
但這並沒有嚇倒她,她從頭幹起,逐一克服困難,順利將保育園開辦起來,並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吃好喝好、生活好。建國後,保育院搬遷至上海,鄧六金繼續任院長,併兼任黨委書記。1956年,保育院的編制正式撤銷,改為機關直屬幼兒園,鄧六金也轉往他處工作。動盪結束後,她轉往二線單位掛職,進入半隱退狀態,1982年,她光榮退休,晚年定居北京某幹休所。2003年,這位頑強的革命工作者走完了偉大的一生,時年92歲。
她的丈夫正是正部級高幹曾山同志,兩人於土地革命時走到了一起,當時她27歲,丈夫39歲。兩人在婚後育有5個孩子,其中大兒子曾慶紅成就最高,曾官至正國級,二兒子是文藝界的巨擘,三兒子和小兒子都是軍隊高幹,官至少將,小女兒則是巾幗紅顏,也在解放軍中服役,2001年受領少將軍銜,至今仍在二線部門工作。
長征是極為困難的,紅軍一路上又要和敵人鬥智鬥勇,還要和飢餓、疾病做鬥爭,期間,有不少同志永遠倒了下來,沒能等到勝利來臨。由此可見,鄧六金一個女同志能安全走完漫漫萬里征程是多麼的不易,她的毅力和信念都是極其強大的。往後數十年間,她與丈夫繼續為革命事業努力奮鬥,最終促成了人民政權的建立,她值得我們尊敬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