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同志的一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奮鬥階段,他帶領大寨的百姓集中力量深耕細作,將農業集體化推向一個小高潮,最大限度提振了生產力,有力的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
其二是總理生涯,他在1975年經由毛主席提名,以農民代表的身份進入國務院工作,主要負責協管農業諸事宜。任期內,他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將自身積累的成功經驗無償傳授給基層勞動人民,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糧食產量,解決吃飯問題。但可惜的是,此時農業集體化制度已經嚴重與社會脫節,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陳永貴的辛勞奔波註定是在做無用功。
1976年,動盪結束,黨中央開始糾正錯誤的思想,同時重新梳理國家發展脈絡,準備施行全方位改革,盤活已經幾近僵化的經濟體制。而陳永貴還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他偏執的認為只有計劃經濟與集體化才是最適合新中國的發展路徑,改革是萬萬行不通的。1977年,鄧公即將復出,陳得知此事後極力表示反對,因為他擔心鄧公將來會走“另外一條路”,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鄧公復出是大勢所趨,陳根本無法阻止,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管好自己農業的“一畝三分地”,保證人民公社制度不動搖。時間來到1978年,在鄧公和華國鋒同志的聯合推動下,“包產到戶”政策被確立下來,農業集體化開始走向瓦解。這讓陳永貴始料未及,他直接找到鄧公,問農業集體化還搞不搞,老一輩的革命路線還要不要堅持?
鄧公告訴他,凡事要實事求是,否則會陷入到形而上的陷阱中,繼而影響未來發展。陳永貴不明白鄧公的意思,又去找華國鋒要說法。華一開始還和他耐心解釋改革的緣由,希望他能理解,但他根本理解不了黨中央的良苦用心。這讓華國鋒感到很無奈,索性不再理會他。
陳永貴由此步入到人生最後一個階段:落幕,他感覺到自己在逐漸與時代脫節,整個人有些無所適從,他曾多次在政治局會議上反映最近的改革措施出臺的太快、太多了,自己有些接受不了。當然,發展是要講求時機的,黨中央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中國不能再錯過任何一個風口期,否則將會再度落後於世界。
時間來到1980年,陸續有群眾寫信向黨中央舉報陳永貴在過去犯有嚴重錯誤,黨中央在經過調查之後,證實了群眾所言,陳確實在行政上有偏頗之處。政治局專門就此事開會討論過,陳雲同志提議免去陳永貴的職務,安排他提前退休,其他同志對此沒有異議,紛紛表示同意。於是,在當年9月,經由全國人大通過,他被免職。不久之後,他搬出了中南海,轉往北京郊區某處民房居住。1983年,閒不住的他主動請纓到某農場工作,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再為國家做最後一份貢獻。1986年,他因病離世,時年72歲。
在為他舉辦追悼會的時候,黨中央的同志們發生了爭執,有人認為他是“守舊派”,且犯過嚴重錯誤,應該降格舉辦葬禮,以廳級幹部的標準安排後事;但也有人覺得他畢竟當過國務院的高幹,客觀上也確實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應該風風光光的。鄧公支持後者的意見,他對陳永貴還是比較欣賞和關切的,因此拍板決定按照副總理的規格,同時授意黨政官媒發表文章緬懷這位老同志。
值得一提的是,陳永貴的子女們自始至終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殊待遇,全靠自己打拼博取未來,其長子曾在縣政府工作,官至正科級幹部;次子在事業單位當辦事員;三兒子比較有頭腦,趁著改革下海經商,大獲成功,一躍成為商界巨頭,後來移居國外;小女兒在公安局任職,一直過著平凡的生活。
陳永貴的一生有輝煌,也有爭議,在農業集體化的時代,他是一位先驅者,是最美奮鬥者,曾廣受讚譽。但後來,隨著時代發展,他逐漸“落伍”,與社會主義脫節,在此期間,他因為盲目遵循過去而犯下了一些錯誤,最終也因此被迫離開政壇。1986年,隨著他的去世,圍繞著他的是是非非也就此落下塵埃,後人會給他一個客觀而全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