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姬文剛:歐洲安全局勢,多重挑戰與和平願景

【世界知識】姬文剛:歐洲安全局勢,多重挑戰與和平願景

 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作為歐洲安全秩序:在動盪與和平之間抉擇
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正上演著一場冷戰後人類最為慘烈的軍事較量。這很難說不是過去幾十年來慣以“人類文明導師”自居的歐洲人的恥辱。烏克蘭危機的生成、升級和延宕有著複雜而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根源在於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而形成的歐洲安全機制存在問題。歷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長久之道在於摒棄冷戰思維,通過對話談判,協調各方關切,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本期“封面話題”,特邀三位學者撰文,為讀者解讀歐洲安全秩序問題,展望中國為促進歐洲和平正在和所將發揮的作用。以下是第二篇:《歐洲安全局勢:多重挑戰與和平願景》。

——編者手記

“歐洲的永久和平”是常談不衰的話題,也是歐洲政治家們一直在探尋的理想。然而,21世紀已走過了五分之一,歐洲的安全局勢仍然複雜多變,特別是2022年全面升級的烏克蘭危機,標誌著冷戰後的歐洲安全秩序、格局、力量被徹底打破,歐洲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023年1月10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中)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簽署第三份關於北約與歐盟合作的聯合聲明。


歐洲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具體看來,當前歐洲安全局勢存在幾大突出問題。

一是地緣政治安全形勢極為嚴峻。烏克蘭危機宣告了兩極格局解體後歐洲“和平紅利”時期的結束。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博雷利強調這是對歐洲生存的挑戰。俄烏戰事延燒至今已一年有餘,對歐洲國家的安全造成極大壓力。

一方面,大多數國家對現實領土主權的威脅感知明顯上升,作為北約東翼的歐盟東部成員國尤其緊張,彼此互動和聯繫明顯增多。其中,由烏克蘭、波蘭、立陶宛三國組成的“盧布林三角”最為典型,也異常活躍。該平臺以三國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為紐帶,旨在加強安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協調合作,特別是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防範並制止俄羅斯的“威脅行為”,傳承性、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確。2023年1月11日,三國總統在烏克蘭利沃夫舉行會晤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繼續進行磋商以加強基輔的安全,並歡迎烏克蘭與北約進一步合作。峰會結束後,波蘭總統杜達宣佈將向烏克蘭援贈德國製造的“豹2”坦克,立陶宛宣佈向烏克蘭提供L70高射炮系統和彈藥。

另一方面,歐洲東部地區的集團式軍事威懾與對抗初步顯現。其中成立於2015年的“布加勒斯特九國”最為典型。該組織由北約“東翼”的兩個最大國家波蘭和羅馬尼亞發起。2015年11月,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北約小型峰會上,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九國共同簽署了關於“同盟團結與共同責任”的聯合聲明,重點提及如何對待俄羅斯的問題,重申了九國對“強大北約軍事存在”的承諾,認為北約能夠有效應對安全威脅,美國隨後表態支持了這一倡議。2023年2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參加了由波蘭、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三國共同舉辦的“布加勒斯特九國模式”特別峰會,並向布九國領導人保證,加強北約東部側翼是該聯盟的“優先事項之一”。3月底在波蘭羅茲召開的九國外長會再次展示了北約東翼國家的“團結”,再次強調美國繼續在歐洲、特別是北約東翼存在的必要性。

二是歐盟對俄羅斯採取了直接且激烈的對抗形式。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盟對俄重新進行了地緣政治定位。2023年3月,歐盟發佈《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文件明確指出:“俄羅斯政府的行動,嚴重和直接威脅歐洲安全秩序和歐洲公民的安全”。歐盟開始從經濟、政治、輿論、防務上發起全面反擊,其制裁“組合拳”頻頻揮向俄羅斯。到目前為止,歐盟已對俄展開十輪制裁,第11輪正在醞釀中。歐盟禁止俄銀行使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國際結算系統(SWIFT)。在整個歐盟範圍內凍結俄寡頭資產,最新統計顯示歐盟及美國已凍結超過580億美元受制裁俄羅斯人的資產。

政治上,歐盟再次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相繼批准了烏克蘭、摩爾多瓦、波黑的“歐盟候選國”及格魯吉亞的“潛在候選國”地位,與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開啟入盟談判。歐盟理事會、歐洲理事會定期召開烏克蘭局勢會議,與歐安組織、北約和七國集團內的盟友夥伴進行協調,在各種國際場合對俄形成強大輿論壓力。

歐洲國家對防務的投入急劇攀升。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發布的全球軍費開支數據顯示,歐洲的軍費開支出現了30年來的最大同比增長。2022年,中歐和西歐國家的軍費開支總額為3450億美元。按實際價值計算,這些國家的軍費開支首次超過1989年冷戰結束時的水平,其中芬蘭(36%)、立陶宛(27%)、瑞典(12%)和波蘭(11%)增幅最大。波蘭擬在2023年將軍費佔GDP比例提高至4%,成為北約主要軍費支出國。

三是地緣政治的衍生問題不斷湧現。烏克蘭危機升級連帶後果的最顯性表徵體現在能源、糧食和難民危機上。在能源方面,是供需緊張、價格高企。俄主動減少對歐能源出口,主要以天然氣為主。“北溪二號”管線被炸的“羅生門”事件導致俄被動減少對歐天然氣供應。2023年俄對歐天然氣供應將持續緊張,不排除完全停止向歐盟輸送管道天然氣。因為市場的極度不穩定,歐洲能源價格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在2023年2月能源通脹率(16.6%)遠低於上年同期(28.7%),但各種分析預計,未來幾個月歐盟的能源價格仍將居高不下,因為用其它來源的供應完全取代俄羅斯的天然氣尚需一段時間。

在糧食危機方面,烏克蘭作為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自2022年5月以來通過“團結通道”出口了約2900萬噸穀物、油籽和其他產品。歐盟國家還支持由聯合國牽頭的黑海糧食倡議,將烏克蘭的糧食運往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截至2023年3月,超過5000萬噸農產品從烏克蘭運出,以緩解全球糧食安全危機,但烏糧食出口仍未恢復到戰前水平。因本國農產品市場受到烏糧低價“傾銷”的衝擊,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五國一度禁止烏糧運輸過境,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烏克蘭糧食外運問題的擔憂。4月28日,歐盟就烏克蘭農產品轉運與這五國達成協議,最終五國允許烏克蘭借道外運,但是全球糧食市場仍受到食品價格、化肥價格、運輸通道等多重因素影響,烏克蘭能否在動盪不安的局勢中保持農業豐產增收、農產品出口順暢存在很大變數,而烏糧出口對於世界上一些最貧困國家的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難民危機方面,烏克蘭已有超過810萬人逃離本國。為應對大規模難民局勢,歐盟於2022年3月首次啟動《臨時保護指令》,其有效期最近又延長至2024年3月。截至2022年12月底,超過490萬的烏難民在歐洲各地登記了臨時保護或類似的國家保護計劃。面對如此龐大的難民潮,很多歐洲國家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資源被擠佔,財政不堪重負。由於戰事目前沒有結束的跡象,各國政府都在為長期應對做準備,歐洲人也在為物價飛漲而苦苦掙扎,“難民疲勞徵”開始出現。最新的卡內基歐洲基金會報告顯示,作為接納烏克蘭難民最多的國家,波蘭民眾對難民的負面態度日益增長。

歐洲未來和平任重而道遠

歐洲安全機制的基本架構,是圍繞北約、歐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展開的。因此,歐洲的未來和平取決於這三大行為體如何發揮自身作用以及是否有效運轉。

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看來,北約是捍衛歐洲和平的關鍵角色。但事實上,北約東擴沒有給歐洲帶來“絕對安全”。自1949年成立以來,北約已從西歐向南歐、中東歐方向進行了八次擴張,在後冷戰時期擴張的規模和速度均超過整個冷戰時期。北約不僅容納了30個成員國,還與21個國家建立了“和平夥伴”關係(目前已暫停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合作關係)。在覆蓋區域上,北約成員國主要包括歐美大多數國家,夥伴關係網絡及倡議國家則延伸至亞太部分國家。

可以說,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歐洲到亞洲的“兩洋兩洲”,是北約已經和試圖覆蓋的重點地理區域。為應對新的局勢,北約提出了新使命,從傳統的對敵軍事防禦擴大到預防和制止區域衝突、維持和平、加強人道主義干預,乃至“反恐”。對於北約的這種“步步緊逼”,俄羅斯高度警惕,堅決抵制其對俄地緣政治空間的擠壓。中東歐大部分國家則由於歷史經歷、民族情感、經濟聯繫等原因,樂見北約在此區域不斷擴展空間。芬蘭緊急加入北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呼籲北約和美國將在它們國土上一些地點的輪換部署升級為永久性軍事基地,波蘭則希望美國在其領土上增加針對俄羅斯的火力。凡此種種,都說明這些國家始終將北約視為關鍵和平角色。北約將於2023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年度峰會,這次會議對於歐洲的和平走勢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對於大部分歐洲國家而言,歐盟更多代表的是市場、繁榮與發展,而不是安全。歐盟確立的“四大自由”原則(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流動自由)構成了歐盟發展的根基,而不是對成員國的安全保障。雖然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使得歐盟能夠在維持和平行動、預防衝突和加強國際安全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問題的關鍵仍然在於“歐盟戰略自主”如何實現。隨著2016年6月《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的發佈,歐盟產生了實現“戰略自主”的預期。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盟於2022年3月11日通過《凡爾賽宣言》,再次強調了“戰略自主”的重要性。2023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中國時重申“歐盟戰略自主”。這些都表明,歐盟對歐洲安全戰略目標是清晰的,但實現的方式和過程仍需與所有成員國達成共識。

對很多歐洲國家而言,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權威性與約束性仍然有限。歐安組織是一個致力於歐洲和歐亞地區早期預警、衝突預防、危機管理和衝突後恢復的安全組織,被譽為“歐洲安全秩序的支柱”,也是世界最大的區域安全組織。烏克蘭危機當中,歐安組織在調停止戰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2023年2月23日,歐安組織議會冬季會議在維也納召開,俄羅斯被允許參會,但會議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目前來看,歐安組織在缺少俄參與且以對抗俄為目標的前提下,能否有效運轉都令人懷疑。

歐洲的現有安全安排無法有效應對其所面臨的複雜挑戰,其使命需要被重新界定。在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下,往舊瓶裡裝新酒不足以形成穩定持久的秩序。2022年10月,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峰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歐洲政治共同體”倡議由馬克龍提出,得到德國總理朔爾茨、比利時首相德克羅等歐洲領導人的大力支持,然而這一新生事物的使命有待明確。未來歐洲安全秩序無可迴避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應對俄羅斯。德國學者容格認為歐洲面臨兩難困境,視俄羅斯為敵人,未來又離不開俄羅斯的合作。基於19世紀歐洲協調的經驗,榮格主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建“大國協調”,以此為歐洲帶來另一個和平與穩定的時代。

歐洲需要和平,更需要支撐持久和平的安全秩序。歷史上飽經戰爭蹂躪的歐洲迫切需要找到符合21世紀時代特徵的建設性解決方案。

(作者為西安外國語大學波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10期
責編:安剛
查看本期目錄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