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編者手記
中國與歐洲在地理上距離遙遠,由於交通和通訊條件及技術的限制,在幾千年歷史中雙方大部分時間處於隔閡狀態,各自獨立發展。鴉片戰爭前,中國與歐洲主要是依靠絲綢之路連接而保持貿易關係。鴉片戰爭之後,歐洲列強攜洋槍洋炮聚集在中國身邊,不斷侵佔中國領土與主權,將中國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這種狀態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也就是中國辛亥革命後的第三年。在此後100多年的大多數時間裡,歐洲國家深刻影響了中國及周鄰國家的安全形勢,而中國在歐洲安全形勢中發揮作用的時候較少。現在,中國不僅已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正以強國姿態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自己的理念、主張、利益和方案越來越直接地影響著歐洲的安全局勢。這是一個滄海桑田式的歷史轉變,對今後中國的外交形態和全球佈局有著深遠的積極影響。
2023年4月7日,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廣州中山大學參觀交流,與熱情歡迎他的學生握手。
百年回眸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的主要精力用於解決國內問題,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展開,戰場主要在歐洲,非洲、亞洲部分地區受到波及。中國在一戰期間加入了協約國,並宣佈對同盟國作戰,向協約國提供了大量糧食,還派出17.5萬名勞工支援歐洲,並參與了協約國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為取得最終勝利作出了貢獻和犧牲。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受邀參加巴黎和會。起初中國舉國上下還對西方大國踐行“公理”抱有很大期待,要求索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之主權。然而和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面對“五四”運動壓力,中國代表團拒簽了《凡爾賽和約》。後來經過與德國、奧地利等國的艱苦談判,中國在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收回青島主權,後又分別於1924年、1926年簽訂了《中德協約》和《中奧通商條約》。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擴張,英法等西方主要大國採取了明哲保身的綏靖政策,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面臨更加深重的安全威脅。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受英法兩國操縱,缺乏對侵略行為的有力制裁,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在實踐中並未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1931年日本在中國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中國為戰勝日本付出了巨大犧牲,有力地支持了亞洲和歐洲等地區抗擊法西斯勢力侵略的戰鬥,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勝利作出歷史性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致力於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的關係,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在冷戰期間,中國屬於東方的社會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了團結互助關係,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走民族獨立和自主發展道路。經歷了朝鮮戰爭、抗法援越等重大考驗,中國最終捍衛了自身和周邊安全。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霸權國家對歐洲中小國家的干涉和控制,推動構建持久和平。中國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發展了與西歐國家和歐共體的關係,但並未直接參與到歐洲安全形勢中。1956年中國堅決反對蘇聯武力干涉波蘭企圖,至今波蘭人民仍銘記在心。1968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對自身安全憂心忡忡,周恩來總理親赴羅馬尼亞駐華使館出席該國國慶招待會,強烈譴責蘇聯入侵,表達對各國獨立自主的支持。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東劇變,歐洲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俄羅斯經歷衰弱和影響力收縮過程,中東歐國家走上轉軌之路,北約持續東擴,歐洲一體化深化和擴大。隨著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北約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歐洲安全形勢。中國尊重獨聯體國家和中東歐國家對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並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逐步發展了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中國積極參與了聯合國在原南斯拉夫地區的維和行動,向波黑和科索沃的維和任務區派出了維和警察,這是我國首次派出維和民警到歐洲執行維和任務。此外,中國推動建立並完善了符合時代要求的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包括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等,促進了歐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
荷蘭海牙和平宮。
國際變局與中國作用
在歐洲人的傳統觀念中,關於歐洲安全形勢的話題很少會聯繫到中國這個東方國家。首先是因為歐洲國家長期處於國際舞臺中心,引領國際規則、規範、制度、組織的建立和運行,而中國一度積貧積弱,在國際談判桌上長期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並不是制定、推行規則的主導性力量,也非分配“利益蛋糕”之“操刀者”。其次,“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觀一直影響歐洲人對世界的看法,即使在二戰後美國、蘇聯成為超級大國之後,這種世界觀和與之相伴的優越感也沒有徹底消失。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深刻變化。一方面,西方仍然處於國際秩序的主導地位,美國依然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歐洲依然是發達地區,同時西方內部的矛盾、問題和危機不斷湧現,其發展遇到很多困難。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自身實力不斷增強並加強團結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逐步提高。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在變局中彰顯“中國智慧”,積極提出“中國主張”、發出“中國倡議”、貢獻“中國方案”。近年來,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領導人先後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也日益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在國際事務和熱點問題上,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尊重聯合國在國際機制中的中心地位和協調作用,反對單邊主義、國際霸凌和雙重標準。2023年2月,中國發布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核心理念與原則。
中國的一貫公正立場和持久努力日益獲得國際社會的正面回應。2023年3月,在中國的成功斡旋下,沙特和伊朗走向和解,三國共同發表《北京聲明》,為推動海灣和中東地區國際關係緩和注入強勁動力。中東地區由於宗教、民族、領土爭端、資源競爭等因素長期面臨複雜尖銳的矛盾和問題,更由於某些域外大國利用這些矛盾“分而治之”,使得有關矛盾和問題長期得不到緩和,更談不上解決,該地區多年來處於動盪不安當中。中國促使沙伊走向和解並帶動地區局勢緩和,成果來之不易。這是中國長期的公正立場和和平努力獲得中東地區國家信賴的集中體現與有力例證。
中國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世界期盼。促和勸談,是消弭國際衝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的滄桑正道和必然選項。
歐洲將看到中國推動改善歐安形勢的努力
歐洲安全形勢事關全球穩定與發展。促進歐洲和平與穩定,中國責無旁貸。客觀上,中國關注歐洲的安全穩定,而歐洲的安全穩定也需要中國。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多年來一直是歐盟、俄羅斯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而且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與包括歐洲在內的全世界有緊密經貿關係。歐洲的安全穩定對中國意義重大,無可迴避。同時,由於中國與各方有密切聯繫,歐洲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歐洲要安全、要和解,離不開中國的影響力。近期歐盟和法國、西班牙等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和外交、安全高官密集訪華,期待中國能為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作用,促進歐洲安全與穩定。
事實上,中國正在為歐洲安全積極努力。中國既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直接當事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核心立場就是勸和促談。為此中國領導人相繼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並於2023年2月24日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強調12點內容。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中國領導人積極與俄烏等各方展開溝通,並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還向烏提供了多批人道主義援助。中國的立場受到了俄烏雙方、歐洲和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在美國和北約還在不斷拱火的情況下,中國的立場為危機降溫、勸和促談指出了方向,受到國際上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歡迎。
2023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應約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電話,指出對話談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現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聲音在增加,應該抓住契機,為危機的政治解決積累有利條件。希望各方深刻反思,通過對話,共同尋找歐洲長治久安之道。中方將堅持勸和促談,為儘快止戰停火、恢復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中方將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深入溝通。
俄烏之間的悲劇,是有歷史和現實原因的,根源在於歐洲的安全機制有問題。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長久之道在於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這是中國的基本主張,具體藍圖如何擘畫有待戰場態勢的進一步明朗化,更要看直接相關各方的理念更新、利益勾兌和態度轉變。中國斡旋沙伊和解的成功案例已在中東地區開花結果,也為促進解決烏克蘭危機提供了良好示範。對中國而言,如果說呼籲和推動停火是第一步,那麼接下來推動和談與穩定局勢是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關鍵一步。這一步將為未來戰後重建、恢復和平以及歐洲的安全和發展而創造必要條件。當然,這一步將可能受到各種干擾而出現曲折和反覆,停火與談判可能交替進行,甚至會出現整個進程曠日持久的情況。但是,中國推動的和談進程畢竟預示著未來的和平曙光,代表了光明前景,是人心所向,也是中國參與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大國擔當和題中之義。可以預見,有中國積極參與的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進程將開啟中國直接、深入影響歐洲安全機制發展演變和戰後歐洲乃至國際秩序的新時期,中方一直以來積極倡導的持久和平、共同發展理念必將在其中得到更多具體反映。
二、摒棄冷戰思維。
三、停火止戰。支持俄烏相向而行,儘快恢復直接對話,逐步推動局勢降級緩和,最終達成全面停火。
四、啟動和談。國際社會應堅持勸和促談正確方向,幫助衝突各方儘快打開政治解決危機的大門,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和提供平臺。
五、解決人道危機。支持聯合國在對沖突地區人道援助方面發揮協調作用。
六、保護平民和戰俘。
七、維護核電站安全。反對武裝攻擊核電站等和平核設施。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為促進和平核設施的安全安保發揮建設性作用。
八、減少戰略風險。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應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擴散,避免出現核危機。反對任何國家在任何情況下研發、使用生化武器。
九、保障糧食外運。各方應均衡全面有效執行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和聯合國簽署的黑海糧食運輸協議,支持聯合國為此發揮重要作用。
十、停止單邊制裁。
十一、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十二、推動戰後重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