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的幾種騙局,是90%父母都沒逃過的“坑”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的幾種騙局,是90%父母都沒逃過的“坑”

一位清華大學教授曾說:快樂教育、學歷無用、釋放天性是如今教育最大的騙局。
這些方式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變得任性、自私、沒教養,有些甚至出現很大程度的人格缺陷。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怒斥”這些毀孩子的教育。
然而,最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一邊在貶低,卻又一邊在用不一樣的教育“延續”著這場騙局。
尤其是這幾種“隱形騙局”最常見,卻極易被90%的父母踩坑。
01
窮養兒富養女
一位網友在網上問:
弟弟結婚,父母準備給他60萬,而自己結婚只給6萬,這是不是重男輕女?
也許表面上看就是父母偏心,其實是一場“窮養兒富養女”的悲劇。
她的父母一直認同“窮養兒富養女”的理念,所以從小就特別優待她。
家裡房間不夠用,姐姐有臥室睡,弟弟睡在客廳。
媽媽說:男孩子就要吃點苦,姐姐應該過得舒適一點。
在上學期間,父母給姐姐的生活費最多的時候高達三千,所使用的的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等一樣不少。
而弟弟在在家不僅家務活他幹,還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要求空閒時間去打工賺錢。
一次,弟弟用自己的錢買了一件60元的衣服,卻被父母責怪了一個下午,認為他不該把賺的錢花在這種小事上。
後來,弟弟進了部隊,自己賺錢買電腦、手機、上交工資,沒有一樣待遇能和姐姐相比。
而姐姐所提到的60萬,其實有一大半都是弟弟退伍和這些年的工資。
父母卻因為“富養女兒、窮養兒子”教育偏差,讓姐姐不僅沒有感恩之心,也讓他的弟弟成了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描述裡:弟弟在家從來不抱怨,也從不和父母頂嘴,每次姐弟倆吵架,一定要弟弟先認錯。
“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本沒有錯,但是當這種教育放在一起的時候,就相當於差別對待女孩兒和男孩兒。

它只會帶來這幾種弊端:
互相嫉妒和猜忌,內心永遠覺得不公平。

女孩容易變得愛慕虛榮,不懂感恩,非常有可能變成“巨嬰”。

男孩會通過物質的貧瘠放大對金錢的慾望,因此做出非常極端的事情。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心理學副教授陳志林對“窮養兒,富養女”的教育理念這樣指出:
男孩和女孩由於身體構造的差異,在心理承受力和體力上有差別,涉及這些方面的問題可以區別對待,但其他方面仍需一視同仁。
獨立、耐苦、感恩是男孩女孩都必須要有的品質。
一個家庭,在符合自己家庭水平條件下,男孩女孩在物質上都要“適當滿足”。
就像一位網友說:
我主張男孩女孩都一樣養育,都是同樣嚴格要求,物質上看自己經濟能力。

女孩也要適當受點苦,做不做家務是一回事,會不會以及學不學又是另一回事!千萬別養個公主病的女兒出來,百害無一利。
讓孩子明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學會幫助他人,孩子才會認真審視自身,認識自我,不會被錢財困擾。
02
孩子就該聽父母的
網上有一段“十五歲女孩不配用洗面奶”的視頻特別火。
媽媽在視頻裡“控訴”女兒用壓歲錢買了洗面奶和身體乳。
她認為:
15歲不應該用洗面奶?太浪費了
什麼都不聽,就是“自私”。
媽媽說的話,多多少少讓網友有點憤怒,認為媽媽控制得太緊。
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被父母要求“你就該聽我的”所帶來的痛苦。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因為“聽話教育”最終會形成一種:父母控制孩子,孩子和父母逆反的局面。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媽媽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雖然嘴上答應著“好”,但行動上還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
這就是典型的:對父母都有怨言,又不敢說出來而出現的表面順從,背地裡抗拒。
美國心理學會最近做了一項跟蹤調查發現:那些經常違反規定或違背父母意願的人往往收入和學歷都較高。
聽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學會妥協;而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挑戰權威,把握話語權。
所有的教育都不該以“控制”和“逼迫”為主,而是要做到“傾聽、引導、建議”。

1)傾聽—讓孩子有說出來的慾望。
在《當代青少年的七個渴求》一書裡,有過這樣一組調查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和兒童都希望他們的意見被認真考慮和嚴肅對待。
有91%的被調查者“非常強烈地”或“強烈地”渴望被傾聽。
父母只有願意傾聽,孩子才能到被關注,才能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2)引導—鼓勵孩子說出困惑
“海沃塔”理論中有一種溝通法是: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等方式來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去大膽提問,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盲從。
父母也需要通過這樣的教育,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3)給建議—為孩子提供方向引導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傾聽和引導孩子後,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
孩子必須要有選擇和負責任的能力,小事讓他自己做主,大事父母儘量給他意見,讓他能權衡利弊,學習做自己的人生決定和形成自己的思想。

03
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從兩三歲起就有打人的傾向。
剛開始,媽媽還會阻止糾正孩子的行為。
後來,她在教訓孩子時,就有人勸她“小孩子嘛,什麼也不懂,大一點就好了”。
那時,孩子沒什麼改變,她也就相信了別人的那句“大了就好了”。
可是,直到孩子上高中了。
在學校不僅成績差勁,還經常讓同學幫他寫作業,如果同學不願意,他就會打人。
有好幾次,因為在學校欺負同學,而被學校進行了警告。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分不清對錯,即使做錯了,如果父母輕易縱容,會將他的錯誤一直延續下去,最後變成他的固定模式。
錯誤不被制止,那他就會繼續犯錯。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一個人的後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而前半輩子裡,最重要的是孩子童年時期。”
孩子的良好品格是3-6歲這個階段,如果這時期家長總是把“孩子還小,長大就好”掛在嘴邊,就是在放縱孩子的自私、任性、懈怠、甚至是沒有底線地處事等行為。
教育,最忌諱的兩個詞,一個是縱容、一個是過界。
父母從孩子3歲起就要:有原則,不縱容他,犯錯承擔責任,才能給孩子好的雛型。
奧巴馬有兩個女兒,在她們分別10歲和7歲的時候,他制定了幾條家規,內容並不複雜,但操作性強,而且極具意義: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取笑他人;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衝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週1美元;

6、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7、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
這樣的規則看似嚴厲,實際上在為孩子塑造好的品格。
為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無限制、無規則、無節制的,更不是縱容和無作為。
孩子的行為,永遠需要父母的引導。

04
鼓勵孩子就要使勁“誇”

在知乎上看到了幾位媽媽的困惑:
第一位媽媽說:“孩子一輸就會哭”。
媽媽說一直都很注重鼓勵式教育,平時和她玩的時候也在肯定她,從來沒有說過打擊她的話。
和朋友玩遊戲,每次只要她一輸了就特別不高興,然後大哭,大家慢慢地都不願意和她玩了。
好像孩子每一次遇到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哭。
第二位媽媽說:孩子總是唯唯諾諾的。
這位媽媽特別喜歡誇孩子。
孩子早上自己穿好衣服,她贊“寶寶好棒啊”;
孩子吃飯時給媽媽夾了一塊排骨,她也贊“寶寶真乖,不愧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沒想到,越誇孩子卻沒有自信了。
前幾次不小心扯壞了同學的衣服,被對方媽媽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調皮啊。
就因為這樣,他就變得唯唯諾諾,最近也不愛和同學一起玩了。
其實,這兩位媽媽的困惑都源自於“誇”得太多。
因為,這些誇獎看似有力,其實最沒有價值。
心理學家吉諾特曾對400名幼兒的行為做過心理調查,結果發現:
那些在3歲前受到父母過多誇獎的孩子,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容易情緒低落,人際關係也不佳。
很大一部分父母的“鼓勵教育”背後有著期待、敷衍和毫無底線,不但不能誇出好孩子,還可能出現這兩種問題:
一是讓孩子產生厭倦心理,對父母的讚許沒有太多的反應,還會覺得不真誠;
二是盲目地誇獎讓孩子產生錯覺,沒辦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容易喪失價值,人也越來越自卑。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而父母對孩子的自滿會毀了孩子努力向上的意志,孩子承受了太多的稱讚也會毀了自己本可以的未來。
紐約精神病學博士朱迪絲·布魯克說:
“表揚固然重要,但不能是空洞地稱讚。表揚必須基於事實——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擁有的天賦。”
每一個孩子期待父母的誇獎,其實就是期待誇獎背後的關注與愛。
父母要記住:
事前鼓勵是孩子的動力;
事後誇獎是對孩子的認可:
實事求是是給孩子的關注;
降低期望是給孩子的信任。
05
父母的使命不是隻將孩子養大就好,還要賦予他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能在“舒適”的環境下成長。
給孩子的慾望,適合就好,要記住過滿則虧:
尊重孩子,才能讓他知道“我正在被愛著”,他會在選擇與取捨中信任父母;
保持原則,讓孩子能試錯,也能為他“糾錯”,用原則為孩子樹立正能量;
有管,有教,有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最近公眾號推送機制變革,沒有星標的賬號,很容易被錯過推送,請及時⭐星標
操作方式很簡單:
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感謝你的星標⭐,每天給你發送最新育兒資訊,與千萬家長共同成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