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化空間不能只是“到此一遊”的打卡地

新型文化空間不能只是“到此一遊”的打卡地

近年來,各地聚焦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建設了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間,嵌入式地分佈在景區、公園、小區、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等場所。新型文化空間除了具備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外,還提供了多元融合的服務,如有的注入科技動能,有的融入旅遊功能,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

因此,不少新型文化空間一經建成,便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網紅”場所,頻頻在各種自媒體平臺和朋友圈亮相,甚至吸引了商業機構前往開展拍攝等活動。

新型文化空間的走紅,提高了公共文化場所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化生活,實現了文化惠民樂民的功能。其舉辦的特色活動滿足了現代人小眾化、社群化、精細化的生活取向,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現代審美價值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文化場館服務的不足。

不過,走紅也不全是好事。當人們蜂擁而至時,一方面,容易破壞新型文化空間原有的優美、寧靜、典雅的氛圍;另一方面,容易改變新型文化空間建設的初衷,導致文化體驗走向快捷化、庸俗化。要感受到新型文化空間的功用,就必須走進去、坐下來,從一本書、一場活動中品味文化之美。那種走馬燈式的拍照、打卡,過門而不入的體驗容易掩蓋空間的真正功用。

正因為如此,一些新型文化空間的管理者、經營者已經對“網紅”打卡行為有了顧慮甚至產生反感。為了維護空間的寧靜,迴歸文化的本真,有的新型文化空間正在對“網紅”打卡說“不”,比如有的空間直接在門口貼出告示,謝絕各種拍攝尤其是商業拍攝機構入內。

如何解決好建管用問題,是各類文化設施長期面臨的難題,新型文化空間也不例外。“網紅”文化空間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健全功能、完善服務、突出特色,真正成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一環,讓人們走進來品味書香、接受滋養,而不是僅僅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打卡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