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位編織藝術大師:安妮·阿爾伯斯

認識一位編織藝術大師:安妮·阿爾伯斯

#Masters and Masterpieces大師與傑作

在當代時尚設計領域,編織這一擁有4000年曆史的手工技術依然為奢侈品牌所重視。從愛馬仕(Hermès)到葆蝶家(Bottega Veneta),編織的傳統被保留和延續,依然在當代消費設計中煥發光彩。

Bottega Veneta匠人在蒙特貝羅維琴蒂諾工坊內向觀眾揭秘世家標誌性編織工藝「Intrecciato 」如何誕生 ©BottegaVeneta/Massimiliano Bomba

愛馬仕與技藝精湛的韓國匠人延續著編織工藝的傳統文化 

©Hermès

在編織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中,有一位設計和藝術大師的名字不可忽略。今次#Masters and Masterpieces大師與傑作,讓我們一起走進德國紡織品和版畫藝術家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的創作生涯,感受編織作為藝術媒介的獨特魅力,見證編織從傳統手工藝向現代藝術的轉變過程。

安妮·阿爾伯斯的作品至今仍對愛馬仕、保羅·史密斯等奢侈品及時尚品牌有著重要影響。

Left, Wallhanging, by Anni Albers, 1925, Collection Die Neue Sammlung, Munich.

© 2018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DACS, London. Right,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x Paul Smith © Cleo Clover


“編織是多面向的。如同所有工藝品,編織是一項實用性物件,也可以是藝術。”

⬤ ⬤ ⬤

安妮·阿爾伯斯於1899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家庭,父母經營傢俱製作工坊。1922年,阿爾伯斯加入包豪斯學院紡織系,認識了她的先生約瑟夫·阿爾伯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阿爾伯斯夫婦於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在北卡萊羅納的黑山學院任教。1949年,安妮·阿爾伯斯成為了第一位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紡織品設計師。阿爾伯斯讓紡織不再侷限於手工藝範疇,而進一步拓展為一種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創作媒介,模糊了藝術、設計和建築的邊界,同時延續了傳統紡織技術的古老智慧。


Anni Albers

1. 藝術:師承保羅·克利(Paul Klee)

2. 美學:美洲古文明的編織傳統

3.材料:革新吸音織物

4.哲學:從“零”開始創作

5. 愛:安妮和約瑟夫的故事

01

 藝術

 師承保羅·克利(Paul Klee)

保羅·克利(Paul Klee)在他的工作室裡,伯爾尼,1939 年夏天,攝影:菲利克斯·克利(Felix Klee)©Klee-Nachlassverwaltung, Hinterkappelen,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保羅·克利在他位於德紹的工作室,1929 年 11 月,Josef Albers 的拼貼照片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保羅·克利,《城堡和太陽( Castle and Sun)》,1928年 ©Public domain

安妮·阿爾伯斯,《 相交(Intersecting)》,1962年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保羅·克利,《千里光(Senecio)》, 1922 年 ©https://www.zpk.org, courtesy of Zentrum Paul Klee

安妮·阿爾伯斯,《壁掛(Wallhanging)》,1925年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包豪斯學院期間,保羅·克利曾是安妮的老師。克利繪畫中對抽象形式的探索影響著安妮的創作,啟發著她在點、線、面等基本形式的組合中表達情感和思想。


克利常說“讓線條自在行走(Take A Line for A Walk)”。在安妮的織物作品中,克利的理念以紗線的形式得以實現。


通過手工編織,線是材料,也是作品的基本形式,自由地延展和流動著,延續了克利繪畫作品中極具生命力的線條質感。


同時,克利提出了重複(multification)和復調音樂(polyphony)兩種圖像形式的設計原則,也指導了安妮織物作品中的幾何構圖,使其具有一種音樂律動般的節奏感。

安妮·阿爾伯斯,《點綴(Dotted)》 ,1959年,The Daphne Farago Collection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DACS, London

安妮·阿爾伯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1958年,courtesy of Seam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安妮·阿爾伯斯,《公開信(open letter)》,1958年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安妮·阿爾伯斯,《在軌道上( In Orbit)》, 1957年

©2018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保羅·克利看來:“織物是具有服務性質的物品。”這句話指引著安妮,讓她持續在創作中探索著織物這一“服務”特質。

舉例而言,包裹性的織物安妮會更加強調織物的柔軟和包容性,而需要垂墜懸掛的織物,安妮則會關注織物的垂感是否足夠。

安妮·阿爾伯斯,《壁掛(Wallhanging)》,1924年

©2019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安妮·阿爾伯斯,《垂直線( With Verticals)》,1946年,courtesy of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and David Zwirner

02

 美學

 美洲古文明的編織傳統

1

2

3

圖1:古代文明常使用的揹帶織機示意圖,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圖2:安妮·阿爾伯斯,《古老文字》,1936年,棉、人造絲,1505 × 1118 mm ©2018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DACS, London

圖3:安妮·阿爾伯斯,《俳句(Haiku)》,1961年,courtesy of 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 JAAF

編織在阿爾伯斯眼中是藝術和設計的橋樑,她一生都在發掘編織的美學潛力,並致力於為這一古老的技藝注入現代氣息,讓其煥發新的活力。

在追溯4000年編織藝術史的過程中,阿爾伯斯遍訪美洲大地的古老文明,多次深入拉丁美洲腹地探索織布機的發源地。在沒有書寫系統的前哥倫布時期,編織品承載著重要的文化交流和象徵意義。


安妮·阿爾伯斯將編織與文字的關聯納入自身的創作實踐,探索文字以外的視覺表達,開創了“圖畫編織”(pictorial weaving)這一藝術形式,向編織的起源致敬,同時也讓編織成為承載著文明密碼和人類情感的藝術媒介。


1

2

3

圖1:安妮·阿爾伯斯,《紅河曲(Red Meander)》,1954年,私人收藏  ©2018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圖2:安妮·阿爾伯斯,《代碼(Code)》,1962 年,棉、麻、金屬線和羊毛,58.4 × 18.4 釐米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圖3:《六次祈禱(Six Prayers)》,1966-7 年,是安妮·阿爾伯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圖畫編織之一,用於紀念 1996 年猶太人大屠殺事件,材料:棉、亞麻韌皮、銀盧勒克斯,每個面板 186 × 48.9 釐米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安妮的創作通過網格的形式強調了編織中經緯線的本質,同時也以簡約的色彩和構圖傳達出細膩、安靜的美學感受,讓觀眾在沉靜的觀看過程中,細細體會材質、色彩和線條的微妙變化。

03

 材料

革新吸音織物

1930年,安妮·阿爾伯斯因為對於創新材料的開發獲得了包豪斯文憑。在傳統的禮堂建築中,深色的天鵝絨布常用於包裹牆面以吸收噪音。


安妮·阿爾伯斯對這一材料進行了革新,她設計了一面是絨、一面是反光材質的特殊織物,通過玻璃紙、棉線和雪尼爾絨線的結合讓織物既可以吸收噪音,又能呈現閃閃發光的表面質感。

這種材料在吸音的同時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不再如慣用的吸音材料天鵝絨一般顏色暗沉,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市場的喜愛,讓安妮的作品首次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安妮·阿爾伯斯,玻璃紙、棉、雪尼爾,1929 年,6 × 13 釐米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在這款織物的設計中,安妮避免了過於豔麗的色彩和鮮明的圖案,讓功能實現優先於設計師的個人表達。

正如安妮所說:“我不希望人們首次看到織物的時候想到的是某位藝術家的作品。”

 安妮·阿爾伯斯在德國伯瑙工會學校禮堂牆面材料正面和背面,1929年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DACS, London

04

 哲學

 從“零”開始創作

黑山學院是20世紀最傑出、最具實驗性的藝術教育機構之一,它有著與包豪斯學院一樣的野心,以跨學科教學和學生自治的理念鼓勵冒險、實驗和創新。

1933年,在納粹勢力的壓力之下,包豪斯學院關閉,結束了14年的傳奇故事。

同年,黑山學院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山區誕生,延續了包豪斯融合工藝與藝術的理念,迅速成為了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和文化的創意基地,培養了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威廉·德·孔寧(Willem de Kooning)、抽象派大師塞·託姆佈雷(Cy Twombly)、實驗音樂人約翰·凱奇(John Cage)等先鋒藝術家。

1

2

3

圖1、2:安妮·阿爾伯斯在黑山學院編織工作室工作,1937 年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圖3:安妮·阿爾伯斯在黑山學院的編織課上創造紡織效果的材料研究,1938-42 年,攝影:克勞德·斯托勒

安妮與先生約瑟夫正是黑山學院的靈魂人物,他們在此進行了16年的教學,並持續將包豪斯的實驗精神注入他們的教育理念。


在這裡安妮組織了黑山學院的紡織工作坊,她的教學理念別具一格,總是讓學生們嘗試迴歸“零”的狀態,在最大程度上激發自身的想象,從一片空白中開始創造。

安妮常常讓學生們想象自己身處空無一物的秘魯沙漠之中,並在這樣的情境下展開行動,想象如何取得織物的材料,並用何種工具開始紡織。

約瑟夫·阿爾伯斯在黑山學院任教時期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05

 

 安妮和約瑟夫的故事

約瑟夫和安妮在他們位於紐黑文 North Forest Circle 8 號的客廳裡,1965 年,攝影:John T. Hill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約瑟夫·阿爾伯斯而後名聲大振,成為美國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而每當安妮被問到嫁給名人是什麼感受,安妮總是笑著說,我喜歡為他買襪子。


在包豪斯學院相遇的最初,約瑟夫比安妮大11歲,正開始創作十分晦澀的抽象藝術,尚一文不名。當約瑟夫第一次到訪安妮裝飾奢華的家,是安妮的媽媽首先打破了令人尷尬的沉默,她說:“親愛的,我們的女兒並不好相處,你很棒。你可以隨時來家裡找我們。”


一段改變藝術史的姻緣就此結下。

約瑟夫·阿爾伯斯和他的妻子安妮在德紹的包豪斯花園,1932年

©Bibliothèque Kandinsky, MNAM/CCI, Centre Pompidou – Dist. RMN-Grand Palais

安妮和約瑟夫都是狂熱的旅行愛好者,四處遊歷的經驗也為他們的創作持續提供養分。

在美國期間,兩人常常一起到中南美洲旅行,收藏了大量的墨西哥手工藝品和秘魯的紡織品。懷著“藝術無處不在”的信念,安妮和約瑟夫通過攝影大量記錄了兩人多次到訪中南美洲的所見所聞,以一種滿懷好奇與喜悅的視角發現著不同文化中的美和工藝傳統。

掛毯細節,Middle Ica,秘魯,在編織板 82 上,courtesy of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安妮和約瑟夫常對彼此的創作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在安妮開始創作平版印刷作品時,約瑟夫笑著說:“你在創作牆紙吧?”

而面對約瑟夫的極簡繪畫,安妮也會開玩笑將它們稱為“復活節的彩蛋”。


他們對彼此的作品可能是“苛刻”的,卻不妨礙兩人在幾十年的相伴中共同思考和創作,為現代藝術和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貢獻。


三本書回顧阿妮·阿爾伯斯的一生

《安妮和約瑟夫·阿爾伯斯》(Anni & Josef Albers: Equal and Unequal)

作者:尼古拉斯·福克斯·韋伯(Nicholas Fox Weber)

出版社:費頓出版社(PHAIDON Press)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18日

《約瑟夫+安妮·阿爾伯斯》(Josef + Anni Albers)

作者:尼古拉斯·福克斯·韋伯(Nicholas Fox Weber)

出版社:耶魯大學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8年8月7日

《黑山:跨學科實驗 1933-1957》(Black Mountain: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 1933-1957)

作者:瑪蒂爾達·費利克斯(Matilda Felix)

出版社:斯佩克特出版社(Spector Books)

出版時間:2015年7月5日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瞭解安妮·阿爾伯斯的3部影片

《安妮·阿爾伯斯:感人的願景》(Anni Albers: Touching Vision)展覽記錄,2018,courtesy of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安妮·阿爾伯斯: 線中人生》 (2019) 

《約瑟夫與安妮·阿爾伯斯:藝術無處不在》(2006)

安妮和約瑟夫最愛的音樂專輯

安妮和約瑟夫最愛的音樂專輯,該專輯的封面由Josef Albers設計 。Provocative Percussion, 1959, by Josef Albers © 2018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and David Zwirner)

GREEN BAZAAR

芭莎文化創新部

總編輯:沙小荔

出品人:董雲燕

監製:徐寧

編輯、文:王夢瑤

項目運營:楊帆

實習:徐哲敏


📮產品/項目推薦、撰稿/拍攝合作

[email protected]


©️圖片版權歸所有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