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於1956年成立於日本東京,作為日中友好七團體之一,67年來在推動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促進兩國民間友好交流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專務理事中野曉(75)於1973年進入該協會,半個世紀以來同日本文化界人士訪華共計250餘次。
中國外文局於2022年發起設立蘭花獎,旨在表彰獎勵全球範圍內,積極投身國際文化交流事業,致力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推動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的外籍人士或機構。中野曉作為外籍評委受邀,於4月下旬參加終評會,並在其間接受了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的專訪,回顧了從事中日文化交流50年的經歷,展望了疫情後的中日民間交流。
也難怪,對於半個世紀以來訪華250餘次的老先生來說,這3年半的等待,實在是有些久了。
結緣中日文化交流五十載
當時中日兩國剛剛恢復邦交正常化,連直航的飛機都沒有。為了確認自己的計劃是否可行,中野曉前往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進行諮詢。得知兩國邦交雖然已經恢復,但還無法駕駛帆船往返,中野曉不得不放棄這一大膽計劃,但他對中國的熱情並沒有就此熄滅。此後他再次訪問協會事務局,申請進入協會工作。
“當時是協會最繁忙的時期之一,前有1971年‘乒乓外交’,後有1972年上海芭蕾舞團訪日,背後都少不了協會的努力。雖然我不會中文,也沒有在中國居住過,但因為我年輕、會開車、有熱情,協會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破例讓我加入。”
就這樣,25歲的中野曉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的1973年加入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從帆船從業者轉身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擺渡人”。
在加入協會僅僅一個月後的1973年4月,他第一次到訪中國,陪同117名相撲力士參加首次大相撲中國公演。“相撲中力士是主角,但是還有許多其他工作人員,比如說負責裁判工作的‘行司’和呼叫力士、整理土俵的‘呼出’等,大家都被中方的接待人員親切地稱作‘老師’,受到各地民眾的熱情接待,對此十分感激。”中野曉說,“看著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喜悅之情不禁湧上心頭,這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交流工作的意義所在。”
1973年4月,中野曉(右上角,右二)陪同相撲力士到達北京
此後,隨著邦交正常化後兩國交往途徑的拓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從文學到美術,從書法到音樂,越來越多的日本文化界人士將目光投向中國,在協會的協助下來到中國交流考察、舉辦活動。從事務局長到常務理事再到專務理事,中野曉也常常作為交流團的一員,帶領文化界人士走訪中國各地,始終活躍在兩國文化交流的第一線。
向年輕人傳遞“接力棒”
“所有的線下活動都不能舉辦,無法實現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這對協會是巨大的打擊。”說到疫情影響,中野曉十分無奈。雖然通過線上形式,同中國各友好團體及協會舉辦了書法展、座談會等活動,但他總覺得“不對味”。“以書法展為例,聞不到墨香,聽不到筆聲,完成的作品也只能通過雜誌和網絡欣賞,總歸是有侷限的。最重要的是,雙方的情感,很難通過屏幕傳遞。”
隨著疫情形勢的穩定,伴隨著蘭花獎的終評工作,中野曉終於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受到疫情及俄烏局勢影響,世界正處於陰霾之中。而就在這幾天,習近平主席同澤連斯基總統通電話,表示將繼續為恢復和平作出努力,這為世界帶來了一絲光明。在此時舉行蘭花獎的評選,可謂是恰逢其時。我認為蘭花獎不僅是文化之獎,更是和平之獎、文明之獎,我非常榮幸能成為蘭花獎的評委。”中野曉笑著說。
攜手中日文化交流半個世紀,經歷了中日關係的“高峰”和“低谷”,中野曉逐漸意識到,同帆船一樣,中日文化交流也需要“等風來”。同時,更需要放眼未來、未雨綢繆。而推動青少年交流,就是他與協會著眼未來做出的一項重要選擇。
中野曉表示,受到媒體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許多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缺乏全面的瞭解和認知。“向年輕人傳遞‘接力棒’,讓他們親眼看到真實的中國,為兩國營造良好氛圍,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疫情前,我們已經派出6批百人規模的大學生訪華,由知名作家、電影導演等文化界人士擔任團長。大學生在文化界人士的引領下赴各地參觀,並和當地的年輕人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們也準備派出兩批訪華團。”中野曉介紹道,“結識中國朋友,喜愛上中國文化,對中國的方方面面產生興趣……期待他們將來能夠成為連接兩國的重要力量。”
圖片提供:日中文化交流協會
點
下圖進入微店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
微信ID:people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