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猝死、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兇險的疾病,竟然能從血壓中提前找到蛛絲馬跡?
脈壓差、臨界高血壓究竟要不要管理?……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鳳凰大健康》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特別策劃《血壓值背後的救命“密碼”》,特別邀請四位權威專家,告訴只有醫生知道的血壓知識!
這個血壓值中竟隱藏心梗風險!
心梗死亡率高,保命需要與時間爭分奪秒!
心梗發生前,血壓往往會發生一個預警變化,提示心梗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 首席專家 呂樹錚:
如果突然出現心梗的問題,血壓可能會降得很低,如果收縮壓(高壓)已經低於90mmHg,那麼就需要立刻去醫院接受治療!
以下幾類人群一定要經常測量自己的血壓,並謹記心梗風險關鍵數字“90”!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人群,有吸菸、酗酒、長期熬夜加班、壓力大、肥胖、缺乏運動習慣的人群。
測量血壓時,建議選擇袖帶式的血壓計,測量值相對比較準。此外還需要注意三大要點:
1、血壓計的袖套要放在肘關節上方;
2、血壓計的傳感器要放在最上方;
3、測量血壓時血壓計要與心臟在同一水平線上。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高壓高的血壓容易猝死,其實最容易猝死的血壓是高壓不高,低壓高的血壓!
研究顯示,低壓每增加7.5mmHg,腦卒中發病率增加46%,冠心病發病率增加19%。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單純舒張期高血壓發生心腦血管併發症的概率比血壓正常的人高3~5倍。
中青年人是低壓高的高危人群,一定要高度關注自己的血壓,尤其是自己的低壓。
猝死、中風的“預警血壓”竟是它
很少有人知道,自己血壓的脈壓差是多少,但它確是一個猝死的預警信號,當脈壓差過大時,就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眼前發黑、暈厥、甚至猝死!
脈壓差,其實就是收縮壓(高壓)和舒張壓(低壓)之間的差值,它反映了一個心動週期中該波動幅度的大小,正常範圍是 30—50mmHg,當脈壓超過 55mmHg 則成為脈壓增大,脈壓小於 30mmHg 稱為脈壓縮小。
脈壓差過大、過小都被稱之為脈壓差的異常,而脈壓差的異常則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高血壓科主任 程文立:
脈壓差的異常,會讓這部分人群更容易罹患心房纖顫!脈壓差每增高10mmgHg,腦卒中的發生率就增高1倍!每增加20mmHg,房顫的風險升高24%!
所以,僅僅控制自己的舒張壓和收縮壓是不夠的,想要預防高血壓,還需要重視脈壓差,儘量把脈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這個時間段血壓高,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
我們的血壓全天是有波動的,但有一個時段內的血壓值偏高,卻提示我們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先來做個測試題:A和B誰的血壓更危險?
A 128/90mmHg 測量時間 中午12點
B 128/90 mmHg 測量時間 晚上12點
A在白天測量的血壓是128/90 mmHg,屬於正常血壓範圍。而B在夜間測量血壓是128/90 mmHg,這時候高壓明顯偏高了,屬於夜間高血壓。夜間高血壓一般是指夜間平均高壓高於120/75 mmHg,所以答案是B。
在我們睡覺的時候,交感神經緊張程度會下降,血壓也會隨之下降到最低點,但是有些人夜間血壓下降的程度不夠,血壓會一直保持在高值狀態。
此時血壓對血管持續產生沖刷,就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進而出現動脈粥樣硬化。這種隱匿的高血壓是在夜間發生的,非常不容易察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心臟內科重症中心主任 劉文嫻:
正常情況下,夜間血壓要比白天血壓低10%左右。題目中的B患者,夜間血壓明顯升高,出現了非勺型的血壓改變。這種血壓改變會增加心腦血管的損害,進而出現靶器官的損傷。
三類人建議測量夜間血壓:
1、感覺自己有高血壓,但是多次測血壓卻未查出高血壓的人群,這時可以選擇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2、經過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檢測降壓效果;
3、白天測血壓正常,但是檢測出有包括左室肥厚等靶器官損害的人,建議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看似“正常”卻暗藏死亡危機的血壓!
血壓稍微偏高,很多人不以為意。但你不知道的是,當你的血壓達到臨界值時,心腦血管已經開始出現不可逆的損傷了!
研究發現,臨界高血壓患者如果不重視血壓的異常,心血管併發症(主動脈夾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比正常高血壓高出兩倍以上,並最終會引發腦出血、腦血栓、冠心病等。
臨界高血壓也稱為邊緣型高血壓,收縮壓在130~140mmHg,舒張壓在80~90mmHg。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冠脈外科中心主任 董然:
血壓不是達到140mmHg後,我們的心腦血管才開始出現損害的,在血壓逐漸上升的過程中,我們的血管就已經開始受損了。血壓緩慢升高的過程中,會逐漸對血管內皮產生微小的損傷,而這些微小的損傷則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多長時間測量一次血壓比較合適呢?血壓正常的成年人,一年至少要測量一次血壓,如果發現自己的血壓已經達到臨界血壓狀態了,則要保證未來至少一星期測量一次血壓,以便隨時掌握血壓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醫者真心話:今日推薦】
| 製作人:吳犁犁
| 新媒體主編:高京宇
| 責編:高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