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這種特徵,最容易養出童年缺愛的孩子

家庭有這種特徵,最容易養出童年缺愛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派媽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提到愛與幸福,我們的腦海很快就會勾勒出一幅完美的照片: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美好的時光,一邊玩鬧,一邊微笑。
照片中的父母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溫暖的家,讓孩子豐衣足食,儘可能地陪在孩子身邊。
但在這樣一幅景象裡,孩子卻有可能是孤獨的,他們甚至會說:“我的父母從未愛過我”之類的話。
為什麼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最終養出了一個內心孤獨、缺愛的孩子?
愛是一種感覺,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愛時,他可能遭受過一些無意識的傷害,比如:情感忽視。
聊起孩子受到的傷害,人們第一反應是孩子受到的那些身體上的暴力對待,或者他人的嘲笑、責罵、貶低等等,而情感忽視是一種更為隱蔽、不易被發現的傷害。
01
什麼是童年的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是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提出的概念,她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寫道:
“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在一個完整、完美的家庭,孩子確實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沒有打罵,鮮少發生較大的衝突,孩子卻可能非常缺愛。
簡單來說,即孩子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關注,家長沒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足夠多的支持和回應。
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安撫、安慰時,他們要麼不在身邊,要麼情感上沒有與孩子在一起。
情感忽視藏在父母的“不作為”當中,而不是“作為”當中。
比如家長沒有耐心看一眼孩子精心畫好的畫;孩子傾訴時,他們總是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孩子開不開心,他們從來不放在心上……
家長的“不作為”,阻礙了孩子用健康的方式釋放情緒、感受。
情感忽視有一些明顯的表現,我們簡單地總結了幾點:
① 直接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在場或是無回應(孩子不被回應)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早早地要求孩子自立;
陪伴孩子玩耍心不在焉,玩手機、打遊戲;
忙的時候會趕走孩子,讓他別來煩你;
孩子犯錯了,想給他點教訓,幾天不理他
……
② 否認或者批判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不被理解)
當孩子受了委屈,他們會讓孩子反思,並指責孩子的脆弱;
孩子哭泣會被視為一種無能的表現;
對孩子的痛苦不屑一顧,常常會說:“這有什麼好難過的?”
不能對孩子出現的種種情緒表示理解和包容;
……
③ 對孩子某一方面足夠關注,比如學習、未來,疏忽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心理支持,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孩子不被看見)
他們很難容忍孩子的失敗和錯誤,總認為孩子還不夠好;
他們很少察覺、過問孩子的真正的情緒;
他們會對孩子說:“你的任務是學習,你不要想些有的沒的。”
他們對孩子的愛和讚揚都是有條件的;
…….
讀到這裡,父母可能開始自省和擔憂,其實,養育孩子,父母無法避免偶爾出現以上這些情感忽視行為。
我們要警惕的是,長時間重複的忽略模式。
一個孩子如果總是被父母忽視,孩子感受到的,是深深的“被拒絕感”。
他們覺得父母並不在乎自己,然後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值得被爸爸媽媽在意。
02
情感忽視帶給孩子的傷害
情感忽視帶給孩子的傷害往往是長期、不易被察覺的,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孩子成年後的生活。
一位粉絲朋友曾經留言說起她的故事。
年幼時,她的家庭條件不好,爸爸外出打工,媽媽一個人拉扯她和弟弟長大。
因為是個女生,又是姐姐,所以她從小就被要求要懂事、要節省、要幫媽媽照顧弟弟。
事實是,她也做到了,幾乎很少讓媽媽為她操心,也沒亂花過一分錢。
小學五年級那會,同學之間特別流行閃閃的蝴蝶髮夾,幾乎是女生之間的“熱門單品”。
她太想擁有這樣一隻漂亮的髮夾。糾結了很久之後,小心翼翼地向媽媽開口。
但媽媽卻說:
“你不要總顧著自己開心。”
媽媽的這句話,讓她瞬間羞紅了臉,那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到現在都銘記於心。
這種被媽媽拒絕的感受一直讓她感到痛苦,從那之後,她再也沒有直接表達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年後,她意外地在一個小店裡看到了當年的同款髮夾,不自覺地紅了眼眶。
這種在童年被忽視感受的經歷,很多人都曾經歷過,有的傷痕被時間撫平,有的傷痕卻永遠難以癒合。
喬尼絲·韋布說:“(遭受情感忽視的人)他們一直糾結在悲傷、焦慮或是生命的虛無感中。
他們無法表達這些,也找不到解釋。這些經受過情感忽視的人通常知道怎麼去滿足他人的需求。
他們清楚在社交中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他們內心煎熬,無法識別並描述到底他們的內在生命體驗中哪裡出了錯,他們又是如何受到傷害的。”
當孩子遇到了來自家長的情感忽視,便產生一種被拒絕的感覺,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從而懷疑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逃避自己的需求,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把孩子所有的感受和需求比喻成一顆球,當它緩緩滾向父母時,沒有被接住,反而原封不動地被踢了回來。
父母這種忽視,對於孩子來說,宛如被關在緊閉的小黑屋,孤獨又絕望。
這就是一種深深的缺愛的感覺。
03
缺愛的孩子與缺愛的父母
情感忽視帶來的傷害,孩子難以察覺,父母本身也難以察覺,因為父母也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曾經歷過的教育模式而已。
有的家長也會有過這樣的感覺與體驗:
和親人感覺不親近,甚至有些疏離;
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太會主動提起自己的需求;
不會表達愛,當他人表達愛意的時候,感覺不適和陌生;
總是很難快樂……
這是因為家長在他的童年裡也遭遇過諸多的情感忽視。
上一輩的教育,往往有著更多的侷限性。他們在養育的時候,對孩子生理需求的重視,遠遠高於對孩子的某些情感需求的關注,教育方法也更加簡單粗暴。
這自然導致了很多人在長大後無視自己的情緒,孤獨感一直縈繞在他們的內心,回溯自己的童年和經歷,甚至找不到可以責怪的人,也找不出原因。
當他們自己成為父母時,即使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地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在親子關係上,也會走上一輩同樣的路,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不太明白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緒,如何重視孩子的感受。
所以,那些缺愛的孩子,長大後大概率也變成了不會愛的父母。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代際創傷理論,家庭創傷經歷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下一代。
04
告別情感忽視,真誠對待孩子的感受
法國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在《小王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人在什麼地方?”小王子終於又開了腔,“在沙漠上,真有點孤獨……”
“到了有人的地方,也一樣孤獨。”蛇說。
在家庭關係裡,不被關注才是最深的孤獨,
如果你察覺到了你對孩子的這種“冷漠”,做好這三件事:
1. 重視自己的情感需求
正如前文所說,很多家長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想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請先試著正視自己過去曾經受到的傷害,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
不懂怎麼自我關懷,怎麼去關懷別人呢?
家長懂得治癒自己,才能治癒孩子。
2.練習對孩子情緒的覺察和回應
觀察孩子,用言語描述孩子的情緒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輕易責備孩子的情緒。
哪怕是那些你無法滿足的需求,你也可以抱著孩子,拍拍他的背,聽聽他的傾訴;你還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委屈,我會陪著你。
家長積極的回應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情感的重視。
有人理解孩子的感受,他就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3.請多多表達對孩子的愛
作家林清玄說:“光是充沛的愛還是不足的,與愛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實踐與真實的表達,沒有透過實踐與表達的愛,是無形的、虛妄的。”
愛需要表達,愛需要行動,在孩子面前,多展現你的溫情、愛意和尊重。
每個孩子都應該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深深愛著的。
總有家長說:“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孩子?”
遺憾的是,生活中有著太多缺愛的孩子。
愛孩子是本能,但愛意被好好地傳達,卻需要智慧。
願每一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都能被接收到;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愛滋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