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七個主要國家中,既有秦、楚、燕這樣從西周初年就一直在的老牌諸侯國,也有瓜分或取代了原來統治家族的齊、趙、魏、韓。那麼,在秦始皇滅六國到秦末亂世逐鹿這段時間內,戰國七雄統治家族的命運如何,王室後裔最後都去哪兒了呢?
秦末亂世中,關東各國基本都找出了戰國王族的後裔並將其擁立為王,但位於華夏世界東北邊陲的燕國卻是個例外。在秦末亂世中相繼成為燕王的,分別是陳勝老友武臣派出經略燕地的小吏韓廣、韓廣的部下臧荼、劉邦要好的朋友盧綰,這三人都與戰國時代的燕國王族沒有半點關係。也就是說,從西周初年起存續了大約八百年的燕國王族,在秦末亂世到來時沒有展現出任何政治影響力。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其中的原因,我們卻可以從燕國在戰國後期的歷史推斷一二。
首先是燕國王室在戰國末期至少遭過兩次重大打擊。在戰國中晚期,燕王噲與權臣子之之間有過一次奇怪的“禪讓”事件,最終引起了燕國王室規模巨大的內戰。這次內戰的規模如此驚人,燕國南方的強鄰齊國趁機入侵,甚至一度將燕國滅國。雖然在諸侯的干涉和燕地抵抗運動之下,燕昭王成功復興燕國並在一代人之後一度反攻齊國得手,但這次戰爭也讓燕國王室遭到了極大削弱。
影視劇中的燕王噲。來源/電視劇《風雲戰國之列國》截圖
第二便是荊軻刺殺秦始皇的行為,很可能引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王族的蓄意殺戮。雖然史書僅僅記載了秦國逼迫燕王喜殺死主謀燕太子丹,但秦始皇是個報復心理相當強的人,很可能特意授意過伐燕秦軍主將王賁、李信,對燕國王族殘餘成員進行系統性屠殺。史書中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但我們可以從秦滅趙的事情中猜測,燕國王族後來的銷聲匿跡,也許和嬴政的蓄意報復有關。嬴政曾在趙地度過了不愉快的童年時代,在秦國滅趙後,他親自到趙都邯鄲,指揮秦軍,進行了一次選擇性屠城,殺光了年輕時和自己以及母家趙姬家族有仇的所有人家。童年時代的仇恨都要專門發洩,燕國滅亡后王族因為荊軻刺殺事件遭到屠殺的可能性極大,何況子之之亂使燕國王室嫡系成員大幅減少,客觀上使得這種殺戮變得更容易。
影視劇中的荊軻刺秦王。來源/電視劇《荊軻刺秦》截圖
秦末亂世中,被派往北方經略的武臣背叛了派出他的義軍領袖陳勝,韓廣背叛了派他經略燕地的趙王武臣,燕將臧荼背叛了派他伐秦的主君燕王韓廣,臧荼又因國相溫疥向劉邦舉報謀反而被漢國滅亡,也算是一個循環了。不過臧荼的後代混得不錯,臧荼的孫女臧兒成功把女兒王娡嫁給了漢景帝,他們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戰國末年和秦末亂世時,秦國最大的敵人便是楚國,以至於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但秦、楚兩國在戰國末期約一百年時間成為宿敵之前,卻有著長達數百年、堪稱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最為長期的盟約和友誼。
秦楚兩國在春秋時代處於華夏邊緣,這兩個邊陲國家經常一同被視為半野蠻人政權。在以晉齊為代表的中原正統眼中,秦國是戎狄,楚國是蠻夷。秦楚雖然相隔甚遠,友誼卻可謂源遠流長,從春秋中期開始就結下了長期的盟友關係。這種友誼的形成和鞏固,最初都是拜晉國所賜。
有個形容政治聯姻的成語叫“秦晉之好”。但放在真實歷史中,秦晉之間完全是塑料友誼。春秋中期,秦、晉兩國雖然有過幾次短暫的聯姻,但盟友表象之下卻暗戰不斷。很快,晉國在崤之戰中不宣而戰,伏擊了秦國從東方歸來的軍隊。秦穆公隨後的幾次東進努力都收效甚微,其東出道路被強大的晉國完全堵死,被迫向西擴張,並逐漸在春秋後期淪為二流國家。而楚國的擴張勢頭同樣被晉國牢牢壓制。楚國在春秋時代遭遇的第一次大敗就是和晉文公的城濮之戰,隨後雖然有楚莊王一鳴驚人,暫時佔了上風,但他死後不到一代人的鄢陵之戰中,楚國再次為晉國所敗,楚共王在戰役中被射瞎了眼睛。再往後,晉國在楚國後方扶植起來的吳國更是一度攻佔了楚國郢都,成為楚國近半個世紀的夢魘。春秋後期,楚國和秦國這兩個國家不得不聯合起來,而聯姻則是實現聯盟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在春秋末年吳國軍隊攻破楚國郢都的戰役中,正是秦國響應楚國大臣申包胥的泣血求助,最終出兵救援,才與楚國的殘餘力量一起擊退了強弩之末的吳軍。到戰國初期,面對分裂的三晉諸侯,尤其是兇悍的魏國,秦楚仍然保持著長期的同盟和聯姻。
但到戰國中期,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可一世的魏國走向中衰,趙國還沒開始胡服騎射等一系列改革後的崛起,如日中天的齊國遠在東方,和秦國並不接壤。這樣的情況下,秦國最強大、最直接的地緣競爭對手變成了楚國。從秦嶺附近的“商”地到武關後面的“於”這一號稱六百里的戰略要地,原本處在楚國的鬆散控制下,都被商鞅變法後侵略性日益強大的秦國奪取。另一方面,“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楚國大力經略今日重慶等地,並進一步西進擴張,這就與滅亡古蜀國後也開始經略四川東部的秦國產生了利益衝突。最終,在利益面前,秦楚徹底交惡,以雙方的全面戰爭和楚懷王在戰後談判時被綁架為標誌,兩國最終在戰國後期成了不共戴天之敵。諷刺的是,正是在來自楚國的宣太后執政時期,秦楚徹底翻臉。司馬遷用“秦楚絕”三個字精確概括了這一幕。
孫儷飾演的宣太后羋八子。來源/電視劇《羋月傳》截圖
然而,秦楚交惡時秦國逐步蠶食楚國西部領土,卻不影響兩國之間繼續聯姻。尤其是宣太后作為楚國人,雖然在執政期間為秦國削弱楚國立下赫赫功勳,卻仍要從楚國引進新的王室成員,作為新的外戚來鞏固自己的權柄。在宣太后的主持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這兩位君主都迎娶了楚國宗室女,楚系外戚在秦國宮廷內的地位達到新高。秦始皇之父嬴異人原本只是平平無奇的普通王子,他通過認楚國王族出身但無子嗣的華陽夫人為母並改名子楚,在秦孝文王諸多王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繼承權,是為秦莊襄王。在宣太后、華陽夫人等強勢影響下,秦楚兩國雖然在外交上兵戎相見,王室通婚卻更頻繁了。按照李開元先生《秦謎》一書中的考證與推斷,秦始皇早年所娶的嫡妻也極可能是楚國女子,只是因為後來楚系外戚經歷了一系列變故,這位楚女也因此沒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皇后。
影視劇中嬴異人被華陽夫人改名子楚。來源/電視劇《大秦賦》截圖
有意思的是,最終滅絕了秦國和楚國兩個王族嫡系後裔的,竟然都是同一個人——項羽。項羽先是滅絕了被秦二世殺得所剩無幾的秦國王族成員,隨後弒殺成為義帝的楚懷王,篡奪了楚國社稷,成為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雖然項氏最早很可能是楚國王族封在項國的支系,但時隔數百年後,此時項羽的西楚政權已經與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嫡系王族無關了。充滿宿命感和諷刺意味的是:延續近千年的秦國和楚國嫡系王室,最終被項羽所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楚國的景、屈、昭等從王室中分出來的大族則在秦始皇時代和漢初兩次被遷往關中,從此作為普通人繼續繁衍。
司馬遷並沒有記載戰國末代魏王假在首都大梁被秦軍用洪水攻破的最終結局,但根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秦軍處死了魏王假。不過,即使秦軍在攻破大梁後進行了一定範圍的殺戮,魏王室的許多公子顯然成了漏網之魚,既沒有被殺,也沒有被強制遷徙到關中。
戰國時期秦、魏、趙、齊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其中在秦末亂世修成正果、一度復國的,是甯陵君魏咎和他弟弟魏豹。魏咎到陳縣投奔了陳勝,後來陳勝派去魏地經略的周市命使節向陳勝表示,需要擁立魏咎為王擴大號召力,但經歷了武臣等部將脫離控制事件的魏咎拒絕了。當時復國的趙、齊兩國都派出龐大使團,表示支持周市做魏王。但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周市深知此地不易安定,並不願意貿然出頭,反覆多次向陳勝要求送還魏咎。雙方拉扯了好幾個月,直到周市第五次派出使節時,章邯已經率領秦軍東出函谷關逼近陳縣,希望能從魏國得到援助的陳勝最終答應了周市的請求。
由於大梁城在秦滅魏的戰爭中已經被毀,魏王咎復國後的魏政權此時定都在大梁舊址東北不遠處的臨濟(今河南封丘東)。但擊敗陳勝張楚政權的章邯很快帶著秦軍主力到達,將臨濟城圍困。章邯圍點打援,在臨濟城郊發起了一次夜襲,大破遠道而來的齊、魏聯軍,一舉擊殺時任齊王田儋和魏相周市。眼見城外齊、魏聯軍主力被殲滅,臨濟城內的魏王咎知道大勢已去。他以秦軍不屠城為條件向章邯開城投降,隨後自焚殉國。
臨濟被圍前去楚國求援的魏咎之弟魏豹在楚國資助下成功復國。但項羽分封時看中了戰國後期魏國的核心領土“梁地”,位於今日河南東部的東郡、碭郡一帶。這些地方資源豐富、位置關鍵,也是魏咎、魏豹等人昔日活躍的區域。但魏豹缺乏嫡系力量,只能任由項羽把自己丟到山西。魏豹代表的戰國時代魏王族在梁地有著相當深厚的人心基礎,而到了山西反而是個空降兵,魏豹重返梁地的願望想必很迫切,不久後加入了劉邦的東征軍。然而隨著彭城之戰劉邦慘敗,魏國本土又遭到趙國入侵,魏豹最終脫離劉邦陣營。但魏豹空降的山西河東地區,距離魏國將此地喪失給秦國已經有百年了,他在此地的統治基礎實在薄弱。很快,西魏國在漢、趙兩國夾擊下被瓜分,魏豹被韓信俘獲後被劉邦利用,帶著同樣被俘的魏國士卒在滎陽一線與項羽打消耗戰。後來,劉邦撤出滎陽,留守的漢將周苛等人認為魏豹不可信,將他殺掉。魏豹雖然身死國滅,魏豹的姬妾薄姬卻修成正果,與劉邦生下漢文帝劉恆,從此,所有漢朝皇帝都是他們的後裔。
齊國在戰國後期五國伐齊的打擊下,與燕國一樣陷入了王室嫡系成員人丁較少的困境。在秦末亂世中,反而是田氏的遠支率先崛起,最終在混戰中獲得了齊地的支配權。最初,陳勝派去攻略魏地的周市進軍到齊魏邊境的狄縣,當地的齊國宗室遠支、狄縣豪強田儋藉機起兵,殺掉秦朝派來的縣令後逼退周市,進而席捲齊地自稱齊王。
但齊地比田儋更有資格稱王的人比比皆是。在五國伐齊時與田單一起完成復國大業的齊襄王田法章有兩個已知的兒子,大兒子田建是戰國時的末代齊王,小兒子田假在亡國時沒有被殺或逃亡,而是留在了齊地。田儋戰死於援魏之戰後,齊地擁立田假為新齊王。而帶領殘軍成功逃脫的田儋之弟田榮趁田假立足未穩,帶兵將其驅逐,田假逃往楚國。
田榮雖然逼走田假,卻無法控制整個齊地。齊、趙交界的濟北郡地區被田建的孫子田安控制,成為濟北王的田安和項羽結盟對抗田榮。另一位齊地豪強田都也投靠了項羽,被扶植為齊王。但田榮最終與梁地豪強彭越聯盟,趁項羽忙於對抗義帝時成功火併了田安、田都,首次完全控制齊地。田榮扶植彭越入侵被楚國吞併的梁地,最終導致項羽伐齊,田榮兵敗身死。項羽扶植逃到自己這裡的田假為傀儡,但田假無法在齊地控制局面,田儋、田榮的弟弟田橫領導齊地反楚軍隊站穩了腳跟。項羽此時忙於應付攻入彭城的劉邦,最終選擇殺掉田假,與田橫和解。田橫扶植侄子田廣為新齊王,自己以齊相身份控制實權,但最終被劉邦派出的韓信所滅。逃亡的田橫繼續自稱齊王,流亡海島,在劉邦召見後自殺。而劉邦也給了田橫最後的體面,用王者禮儀將他下葬。劉邦建立漢朝後將大批田氏成員遷徙到關中,其中田安有一位後裔王莽,最終完成了對西漢王朝的篡立。
戰國後期,抵抗秦國東進最頑強的莫過於趙國和楚國。楚國的頑強抵抗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大,這讓缺乏這些客觀條件的趙國人抗秦戰爭顯得更加亮眼。無論是閼與之戰中趙奢對秦軍乾淨利落的勝利,還是長平慘敗後趙國人堅守邯鄲城、最終在各國援軍幫助下重創秦軍的絕境反擊,都是戰國後期秦國遭受的重大失敗。哪怕到了滅國前幾年,名將李牧仍然取得了多次對秦軍的重大勝利,在肥之戰中還有一次全殲十萬秦軍的戰績。然而,在秦朝滅亡和之後的群雄逐鹿中,楚國在反秦鬥爭中湧現出了陳勝、項羽、劉邦等人,而趙國卻顯得缺乏存在感。這一階段的趙國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淪為項羽鉅鹿決戰擊敗秦軍的戰場,以及韓信背水一戰神話的背景板。
戰國時期趙地鉅鹿與背水一戰相關地井陘口的位置示意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國曆君
秦末天下大亂時,主導趙國局勢的是武臣、張耳、陳餘等人。最初,陳勝派他們攻略趙地,在張耳、陳餘的攛掇下,武臣決定脫離陳勝系統,在趙國故都邯鄲自稱趙王,趙國就這樣復國了。這一集團的開局可謂一帆風順,武臣、張耳、陳餘等人幾乎兵不血刃,在名義上控制了戰國時代趙、燕兩國的核心地盤,儼然算得上逐鹿天下的種子選手。但作為一個成員來源駁雜的政權,問題很快湧現了。先是燕地韓廣脫離趙國自立並一度俘獲趙王武臣,隨後投降的秦國舊將李良殺趙王武臣後割據一方,與張耳、陳餘展開內戰。居於下風的張耳、陳餘最終決定,找出戰國時代趙國王族的宗室趙歇,將他擁立為王。
但張耳、陳餘之間矛盾不斷,加上項羽也有意摻沙子,將趙國較好的領土封給張耳作為常山國領土,而將趙歇改封到代地。最終,河北原本可以逐鹿天下的強大地區淪為各方角力的競技場。陳餘、張耳為了打倒對方,先後引入齊、漢等外部大國作為外援,在趙地打得昏天黑地,最終陳餘被張耳擊敗。而作為趙王室後裔得到趙國人認可的正統趙王趙歇,在壓倒性力量的漢軍和韓信面前,最終身死國滅。張耳最終在漢朝強大武力的幫助下成為新的趙王,到他兒子張敖繼位時,因為部下謀刺劉邦被廢除。趙國成為劉邦和戚姬之子劉如意的封國,隨後在西漢和東漢一直是重要的北方封國。
然而,趙王歇的死並不是趙國正統王室復國努力的終結。李開元先生在書中反覆使用“趙王利”這個稱呼,向我們描繪出西漢時期夾雜在漢匈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趙王室最後的復國嘗試。在介紹這位末代趙王之前,我們先穿插一下韓國。
戰國時期的秦與韓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韓國所在的領土位於秦軍主力東出的要道上,因此在秦末亂世最後一個復國。最初,張良向楚國借兵後,與韓國宗室橫陽君韓成一起,在潁川郡打了很久的遊擊,但始終沒能打開局面。直到鉅鹿之戰後,西征到這一帶的劉邦與韓成、張良聯兵,韓國才得以正式復國。後來,項羽藉口他滅秦無功將其降封為侯,並將其留在身邊,事實上綁架了韓王信並最終將他謀殺。項羽試圖吞併韓國領土,但不久劉邦還定三秦,將韓國宗室韓信(與齊王、楚王、淮陰侯韓信不是一人)封為韓太尉。項羽臨時派去經略韓地的鄭昌被擊敗,韓信控制了韓地併成為新一代韓王。整個楚漢戰爭期間,韓王信一直是劉邦麾下的得力大將。
韓王信的韓國領土位於連接關中和關東地區的交通要道上,項羽敗亡之後,劉邦感到了威脅,把他改封到和匈奴交界的太原郡。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封地,韓王信很快陷入兩難:劉邦把他改封到這裡,一方面是置換掉他掌握要害的地盤,另一方面是希望利用他的武勇對抗匈奴人。但匈奴人此時的實力,不是到封地不久的韓王信所能對抗的。韓王信更希望自己能保境一方,而不是成為漢匈戰爭的炮灰,他的想法遭到了劉邦的書信譴責。在匈奴威脅和長安朝廷壓力之間陷於兩難的韓王信,聽聞劉邦廢掉了和自己同名的楚王韓信,大封同姓宗室的消息,最終咬牙決定,聯合匈奴對抗漢朝。
韓王信在太原郡起兵反漢後,侵入上黨郡境內,但不久便被劉邦親率的漢軍主力擊敗。韓王信深知自己在趙國缺乏民意基礎。太原郡可以說是趙國的根本之地,早在三家分晉前,這裡的晉陽城就是趙國的老根據地。戰敗後,韓王信沒有選擇逃回太原郡,而是直接跑到匈奴人那邊。面對跑路的韓王信和逼近的漢軍,韓王信留在趙地的幾個將領沒有一起跑到匈奴,而是找到一個趙國正統王室的後裔趙利,擁立他為趙王。有些記載把趙利看作韓王信部將,這是不準確的。哪怕擁立趙利是韓王信授意而不是他手下擅自行動,趙王利也類似於之前的趙王歇,是因為許多趙國人認可而得到擁立的合法趙王,韓王信在其中則類似於之前陳餘的角色。到這裡,趙王利作為最後一位趙王登上了歷史舞臺。
多年戰事後,劉邦親自統帥下的各路漢軍,將最後一位代表著戰國趙王室血脈與社稷的趙王利圍困在東垣城。東垣守軍防禦得相當頑強,各路漢軍一個多月都沒能打下,守軍的嘲諷與怒罵更讓性格一向大大咧咧的劉邦狂怒不已。然而,守軍終究寡不敵眾,在絕對優勢兵力的漢軍長期圍攻下城破。劉邦下令甄別守軍,罵過他的人一律處死,沒有罵過他的人全部處以黥面之刑。至於代表著趙國王室的趙王利,他的結局卻沒有被史書記載。參考未來韓王信的命運,趙王利想必是在東垣城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實現了“君王死社稷”。
在最後的領地即將被漢軍攻佔、陷入窮途末路時,韓王信並不願意逃入匈奴,大約也早已經心灰意冷,有了求死之意。附近的漢軍由昔日同袍柴武率領,他寫信給頗有故交的韓王信勸降,表示劉邦理解他夾在漢匈之間的身不由己,如果他投降應該可以獲得原諒,希望他能迷途知返。韓王信也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發自內心感激劉邦,讓自己從流落街巷的落魄王孫變成南面稱孤的一方諸侯。韓王信話鋒一轉,表示自己在滎陽貪生怕死向項羽投降,在匈奴攻打馬邑時又因為打不過投降了匈奴,現在又站在匈奴人這邊對抗漢軍,這三條大罪在自己看來都不可原諒。最後韓王信很真誠地表示,自己現在在山谷之間到處流竄,還得靠向蠻夷乞求幫助才能勉強倖存下來。他日夜都想著歸來,就像癱瘓的人希望能重新站起來,盲人希望能重見光明一樣。他不是不想回來,只是現在的情勢由不得他再回來了。
畢竟,韓王信正如趙王利一樣,代表著一個戰國以來存在數百年的王室,堪稱韓國社稷的最後血脈。他寫信向柴武表明心跡後,與自己最核心的支持者們一起,與漢軍大戰並最終戰死,算是完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壯烈。
到這裡,戰國七雄嫡系王室的後裔連同他們的社稷徹底滅絕。至於他們的支系,則徹底成為普通人,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和傳承。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