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往往都會有一個強大的對手。比如漢朝有匈奴,隋朝有突厥,北宋有契丹,明朝有韃靼(北元)。唐朝呢?當然也有一個強大的對手,不在北方,而在西方,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惡劣,到處都是雪山和荒原、凍土,不適宜人口的大規模居住,為什麼能成為唐朝的勁敵?
在世界上所有高原中,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稱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極,面積約有250萬平方公里。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青藏高原的人口確實不多。
西藏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60多萬;青海省面積約72萬平方公里,地理條件比西藏稍好一些,人口也不到600萬。四川甘孜州和阿壩州,面積加一起2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相加也只有190多萬。現在的生活條件和唐朝相比好多了,青藏高原也不過一千萬人口,唐朝時的吐蕃(僅限於青藏高原,不包括西域和河西走廊)人口不可能有這麼多,而唐朝人口在鼎盛時期都保持在四千多萬人。
古人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在冷兵器時代,地理條件差的地方,士兵的戰鬥力並不會弱。比如匈奴之於漢朝,五胡之於晉朝,契丹和女真之於宋朝,後金之於明朝。青藏高原惡劣的地理環境,反而能鍛鍊人,吐蕃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百練成鋼,成為唐朝的西方噩夢。
綜合實力比吐蕃還要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雖然在怛羅斯之戰打敗唐朝,但對唐朝並沒有戰略性的威脅。吐蕃的東線快到了今甘肅與青海兩省交界,距離唐朝國都長安不過幾百公里。如果吐蕃軍隊順渭河平原向東殺過去,高宗就沒心思換皇后了,玄宗也沒心思愛上兒媳婦了,都得捲起鋪蓋浪跡天涯。
和唐朝兵制不同,吐蕃是全民皆兵,這一點也彌補了人口上的劣勢。吐蕃人從小習劍練箭,可以說片刻不離身。吐蕃人作戰時號令極為嚴厲,以戰死沙場為榮,以病死床榻為恥。如果有士兵打了敗仗,將軍會把狐狸尾巴掛到他的頭上,對大家說:“看!他就像狐狸一樣膽小!”然後當眾斬首。在吐蕃人看來,狐狸是個沒膽量的動物,人人看不起。如果吐蕃人被人當成狐狸,這可是非常大的羞辱,比死了還痛苦。
圖-早期的吐蕃
只不過吐蕃在唐朝初年剛崛起時,實力還不夠強大,對唐朝還構不成太大威脅。真正讓吐蕃走向輝煌的是大家都熟悉的那個人,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為人慷慨,有雄才大略,經常把野馬和野牛驅趕出來,通過刺殺這些野獸,來鍛鍊自己的軍事才能。這樣的人物,堪稱是吐蕃版的李世民,吐蕃內部那些守舊的大小貴族,哪裡是吐蕃李世民的對手?在父親被毒死的危機時刻,只有13歲的松贊干布在大臣的輔佐下,一邊剷除不聽話的貴族,一邊對吐蕃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在此之前,吐蕃的國都在匹播城,也就是現在西藏山南市的瓊結縣。和位於拉薩河谷的邏些城(今拉薩)相比,位置較偏,無法起到號令吐蕃全境的作用。
公元633年,松贊干布遷都於邏些城(今拉薩),對吐蕃日後的強盛起到了關鍵作用。吐蕃很大,類似一個鬆散的聯邦,吐蕃王相當於周天子和諸侯國,地位崇高,卻不一定得到所有諸侯國的服從。所以,松贊干布要建造一個強大的吐蕃,統一是前提條件。松贊干布的控制區只有雅魯藏布江流域,西北有羊同(阿里地區),東北有蘇毗(那曲和昌都一帶)兩大強藩。松贊干布通過各種手段,征服了羊同和蘇毗。
即使如此,吐蕃的實力和大唐還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松贊干布很務實,不如大唐那就向大唐低頭、學習。這時的吐蕃有些類似明治維新時的日本,雖然唐朝不是腐朽的滿清,不過基本控制青藏高原的吐蕃,已經能給唐朝造成相當程度的戰略威脅了。
吐蕃控制的青藏高原西北接唐朝控制下的西域,北隔祁連山接河西走廊,東接隴西和四川盆地,都能夠給唐朝製造戰略威脅。尤其是青海省東北部的河湟谷地,這裡水草豐盛,有足夠的自然條件容納更多的吐蕃人口。
吐蕃在最強盛時期人口約有千萬,但在安史之亂前,吐蕃人口約300萬。發生於公元670年的唐蕃大非川一戰,吐蕃竟然能調動40萬兵力,在大非川將唐軍名將薛仁貴等人打得落花流水。
大非川一戰後,吐蕃不再是過去那個對唐朝唯唯諾諾的“番邦”了,成為唐朝戰略上的強敵。“自(大非川戰)後,吐蕃連歲寇(唐)邊(界)。”吐蕃還有一個優勢,吐蕃人習慣了青藏高原的高原地理和氣候,唐攻吐蕃是從下往上攻,體力和資源消耗非常大,容易造成唐朝內政的不穩定。無論是唐高宗,還是武則天,直到唐玄宗,都對吐蕃的進攻沒什麼好辦法。唐朝只能被動應付,雖然也有勝仗,“三十多年來,常為邊患。”
開元時期的盛唐,翅膀硬了的吐蕃都不放在眼裡了。自持兵強馬壯,經常寫信給唐玄宗,言語傲慢,玄宗非常憤怒,但也毫無辦法。吐蕃和唐朝,更是像西夏與北宋的加強版,唐朝比北宋強多了,但吐蕃又不是西夏能相提並論的。面對吐蕃的狂妄,玄宗只能忍。有時吐蕃打累了,就向唐朝求和,緩衝一下。玄宗想趁機消滅吐蕃,又根本沒那個能力。
安史之亂後,唐朝從天上掉到人間,國力大減。吐蕃苦苦等待了一百多年的時機終於來了,吐蕃佔領唐朝的西域和河西走廊,還一度殺進長安。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雲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餘部歷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