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誌正:治結石,要注意使用“溫腎通陽”法,不宜侷限於“忌補”說

路誌正:治結石,要注意使用“溫腎通陽”法,不宜侷限於“忌補”說

中醫書友會
第351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前段時間,中醫書友會發過一篇郭子光先生的排石效果不理想?郭子光對不同部位結石3個治療經驗 的文章,其中第一點經驗,就提到了“結石部位分陰陽”的觀點,治法上要“治腎重在溫陽”,這與路誌正先生本文提到的“溫腎通陽”治法不謀而合。並且路老還提出,一味滲利,容易變生他症,在本文醫案中也有體現,不可不察。(編輯/居業)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醫話三則之治淋不宜囿於“忌補”之說

作者/路誌正

簡介:路誌正,1920年—2023年1月20日,字子端,號行健,1920年生於河北藁城。中醫學家、中醫臨床專家、中醫教育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生前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幼承家學,正步杏林。1934年入伯父路益修創辦的河北中醫學校學習,先後拜路益修、孟正己、王步舉等名醫為師,盡得真傳。

截至2023年1月,路誌正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編出版《路誌正醫林集腋》《實用中醫風溼病學》《路誌正醫學叢書》《中醫溼病證治學》《中醫內科急症》《痺病論治學》《路誌正醫集腋》《實用中醫新病學》等專著20餘部。

泌尿繫結石,屬於祖國醫學中之“砂淋”、“石淋”、“血淋”等範圍。其病因多為“腎虛而膀胱熱”。

因下焦溼熱蘊蒸,灼爍津液,久而成砂、成石,或在於腎,或在膀胱,或在尿道,小者可從尿中排出,大者則排出不易,如嵌頓或梗阻於輸尿管下段狹窄處,則易引起患側腎區或腹部劇烈絞痛,以及血尿等症狀。
  • 脾腎陽虛證型

本病一般多以清熱利溼之排石湯或八正散等治之,施於溼熱蘊結者收效固多,但對年老體弱,脾腎陽虛者,則效果較差,有的不僅無效,甚或變證叢生。


蓋脾腎陽虛,溼則易從寒化,水為陰,寒則凝,與腎內停留之雜質相合,同樣可使結石產生,則治當溫通,若再以清利投之,等於霜上加冰,難以奏功。劉宗厚曰“淋閉有寒熱之殊,人之所稟,虛實受病不同”,故治亦有別。
  • 病案
1978年9月19日,診得王某,男,45歲,據述半月前突然腰部左上緣疼痛,汗出,噁心陣作(約10分鐘發作一次),因到某醫院門診,經用止痛針劑及針灸未能緩解,至下午腰痛加劇,伴有尿頻、尿少,小腹脹墜,水米不入,而轉到xx醫院急診。
血常規:白細胞16400/立方毫米,澱粉酶16單位,尿檢:紅血球10~15,白細胞0~1,蛋白極微量;觸診:左側“腎臟未觸及,有壓痛及叩擊痛,經X光拍片,左側腎盂有塊狀陰影,診為腎結石。
給予排石湯(扁蓄、冬葵子、石葦、海金砂、白茅根、芒硝、金錢草),藥後腹瀉數次,腰痛未得緩解,反見胃脘痞滿,噁心不食,頭暈,肢倦,乏力,而來我院門診。
患者除具上述見證外,並伴有大便溏薄,形寒怕冷,眼瞼沉重感,舌質淡,苔白溼潤,脈象弦滑,四診合參,顯系脾虛氣陷,腎陽虛衰所致。治擬溫陽益氣,利水排石。
藥用:黃芪、桂枝、白芍、炒白朮、茴香、烏藥、官桂、川斷、桑寄生、丹參、土茯苓、金錢草。
  • 分析

診畢,一進修同志曰:

古人有“淋證忌補”之說,石淋系溼熱蘊蒸而成,而今用益氣溫陽,利水排石法,與古人治驗豈非背道而馳?

餘告之曰:
淋證忌補之說,在醫籍中確有之,但其所指系“小腸有熱,小便痛者”,亦即對實證而言。今患者尿雖少而不痛,尿雖渾而無灼熱感,其非實也熱也,明矣!加之便溏肢倦,形寒怕冷等,一派中氣不足,腎陽式微之候,用建中益氣尚恐不及,故又配以官桂、烏藥、茴香、桑寄生等溫腎通陽之品,補之、溫之,何忌之有?
然辨證是否正確,選方遣藥與否得當,要以藥後證候的增減來評定,亦即通過實踐來檢驗。
閱三日,患者來複診,言進藥三劑,胃痛止,腹瀉除,納谷有加,但腰痛延及背部如故,脈沉滑,舌質淡苔白,為脾陽見覆,而下元陽虛寒溼未蠲之徵,予以溫腎壯陽祛溼法,方用附子湯加減主之;
第三診,腰痛緩減,而尿量仍少,下肢浮腫,小腹仍感下墜,總系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水溼壅遏之候,但迭進溫陽利水宜防陰傷,故師《金匱》腎氣丸意,加入丹參、桃仁等以消淤結
至1978年10月14日,先後共五診,腰痛止,腹脹平,諸證消失。X光拍片未發現塊狀陰影,腎圖報告:雙側腎功能亦正常。
  • 總結

近重讀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淋閉餘論》,其中一段極有見解,曰:

“今之治淋者,動手輒用五苓、八正之類,皆淡滲利竅之劑,於病木嘗遠也,而底績不樹何也?……淡滲過劑,腎氣奇矣。”

指出滲利太過,不僅陰津受傷,即腎之氣化亦受嚴重損害,而影響療效。此確係長期臨證經驗之談。不僅對當時醫生有針砭作用,即對今天治淋亦極有參考價值。為此,必須掌握患者不同情況,辨證施治,始能提高療效。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福建中醫藥(1981)作者/路誌正丨薦稿/王雅倩丨編輯/居業丨校對/趙欣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